探索乡村旅游生产性空间发展的新路线
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开发利用乡村的生产性空间,是推动乡村旅游升级,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如何开发乡村生产性空间?
一、功能多元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农业生产空间也不是单纯的农作空间,而是村民闲暇赏景休闲的好去处,还是乡村情感和民俗的表现空间。因此,在全域旅游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保障必要的基于村民的生存性生产和面向游客的商业性生产的同时,乡村生产性空间既可以开发成特色游玩体验空间,也要积极打造旅游后勤配套生产空间,生产城市游客钟情的绿色食材、天然饮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纪念品、旅游辅助工具等。
二、空间分类
乡村生产性空间根据功能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基本生产和乡村基底空间、农业景观和游赏休闲空间、乡村民俗和农事体验空间等三类空间。这三类空间并不是完全彼此孤立,而是可以转化兼容的,比如现在流行的大地彩绘基本属于第二类,兼有第一类的内容,但是笔者认为大地彩绘应该拓展更多的旅游功能,创造好玩儿的项目,通过丰富物种、营造层次、构建空间、融合周边自然环境,让游客置身大地彩绘内部,体验另类玩耍。
三、村田一体
重视生产性空间的旅游开发,不应忽视现有生活性空间的旅游发展。未来乡村的生产性空间和生活性空间应一体打造,彼此互补,相得益彰。生活性旅游空间应是基本的餐饮、住宿、购物和民俗体验、乡村生活的空间,满足游客和村民的生活需求。生产性旅游空间是农事参与、农俗体验、农业生产、农景营造和农艺感受的空间。
如此,构成完整的乡村空间,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释放乡村资源的价值,增加乡村旅游的效益。目前有些乡村也注意到了生产空间和居住空间的整合发展,比如江西婺源篁岭村充分挖掘了古村下的山谷坡地,营造农业景观,设置体验设施,游客可赏可玩也就为古村民宿创造了机会。
四、活动策划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环境多样,农业生产、民俗非遗、民间娱乐等乡村活动,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特有的农牧业结合的生产活动方式和空间既是景观,更为乡村“玩乐”提供了绝好的空间环境,也是很好的旅游活动创新创意的元素,以此为依托编排的表演性的农事活动既有观赏性,也有参与性,更会触发良好的感受体会,同时促进游客认同并融入乡村,通过实际消费和自媒体传播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果达成上述效果,那一定是游客十分期待的乡村旅游产品。此外,乡村旅游活动的策划也要注重与传统体育、时尚运动、赛事节会创意结合。
五、农事升级
现有乡村旅游的农事体验通常是稻作体验,主要是稻草人景观,以及插秧、骑牛、采摘等简单的农事,容易模仿,更容易泛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农事是以配角的形式出现,是为了充实丰富村庄游览的内容,延长逗留而被动开发的,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并未充分发掘生产空间和农事活动的价值,进而主动系统性开发打造农事参与体验产品体系。
因此未来必须把打造以乡村生产空间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放到与生活空间乡村旅游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体系化多层次的乡村生产空间的农事旅游产品。
六、景观多彩
生产性空间除了基本的农作空间外,还有服务农作的灌溉设施、溪流水塘、山林草木、粮仓稻垛、羊圈马棚等辅助性空间,通过设计,可以形成全新的乡村景观。
因此,未来生产性空间除了优化作物颜色、果实形状、农作身姿、空间尺度等既有景观外,还要重视农作对象的层次营造、数量配比、种类搭配、静动结合、四季兼顾,大力创新开发灌溉设施、畜禽百态、生产工具、劳作技艺、四季林相等魅力景观。让生产性空间为乡村和乡村旅游增色添彩。
七、农旅融合
这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贯彻的发展理念,是绝大多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再持续增强。“农旅”中的“农”就是乡村生产空间引发的农业,如果说村庄聚落是“乡村生活+旅游”,那么乡村生产空间就是“乡村生产+旅游”,如此,未来的乡村旅游应是“农业生产+村落旅居+乡愁体验+乡村旅游”的综合互融,这一远景的达成就必须充分融合农旅,奠定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获取持久的发展动力。
八、产业转型
从全国来看,农村的主要产业依然是农业生产,生产性空间的旅游化利用,让乡村产业的打造有了真正接地气可成功的基础。乡村衰落的表象是人口萎缩,本质是经济产业功能地位的悬崖式下降。生产性空间的旅游化开发,除了维持生存性和商业性的农业生产外,还可以产生系统稳定的旅游服务产业,带动农民劳作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进步,这有助于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让乡村收获与城市同样的发展成果,进而推动乡村的整体复兴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