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恶

2020-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妙笔必生花

        在孟子写的《三字经》中,有一句话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人之初,性本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他的观点,就比如说荀子,荀子以为的是:人之初,性本恶,而善,是在后天的培养下、教育、生活环境才有了善,因为他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明显的总分总,第一句话:人之性恶其善者为也,这句话是总,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善良都是装出来的。中间的部分从今人之性道而归于治,这一部分都是分,讲的就是一个人生下来有很多方面都是邪恶的,自然而然他们的存在也就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后面讲的就是一个人生下来之后虽然是邪恶的,但是在后天的培养、栽培下就可以变得慢慢的善良起来。最后一句: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那么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和第一句话相互对应了,就是说这样看来,每个人的本性都是恶的,而他们善良都是装的。

        荀子说的这段话其实是一直在和孟子对话,因为毕竟他和孟子的观点不同,孟子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恰恰相反,他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恶,其实我觉得他们说的话各有各的道理,分不出谁错谁对。

        就比如说,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是对的,他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生下来,我们是没有什么“对与错的意识”的,因为没有什么“对与错的意识”的存在,我们也不可能去陷害他人,给国家制造麻烦,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良的。

        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觉得也是对的,虽然他与性本善变换了一个字,但是我觉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差不多的。

        其实荀子与孟子他们两个到底谁说的话是对的,谁说的话是错的,其实这个问题是现在的一个一直解不开的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