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致刘备夷陵之战惨败的三大原因

2019-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多宝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各方诸侯为了争权夺利彼此攻伐。再加上刘备的好兄弟关羽被杀,头颅还被孙权砍下作为礼物送给曹操,刘备怒发冲冠,出动精兵要攻打东吴。

然而刘备在此次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时至今日,历史已然过去,但我们仍可从中深度还原历史原因,以作借鉴。

其一,刘备意气用事,贸然出兵

刘备出师,朝堂上部分人都持赞同之意,起哄要兴师伐吴。

诸葛亮此时不便劝谏,赵云却站了出来:“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赵云的一番话正是说到要害之处,从蜀汉建国的初衷来看,目的是消灭曹操,兴复汉室,这也是刘备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多能臣武将支持的原因。

老百姓们对汉室也仍然心存念想,但曹氏篡位已变成铁板铮铮的事实。

而此时不去进攻主要的目标秦国,反而去攻打吴国,这样将可能有失民心,所以当刘备决定开始这场战争时就可以说是已经有失偏颇了。

由于关羽之事贸然出兵,正在气头上的刘备无法分辨利弊,而能够看清利弊的诸葛亮却不敢出来劝阻,刘备对于真正站出来反对的赵云却置之不理。

一系列的事情都造成了“夷陵之战”的错误开始,刘备此次也输给了过于意气用事,不冷静权衡利弊。

其二,刘备孤军深入,演化成持久战

对于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来势汹汹的刘备,陆逊选择先进行战略性的后撤,让出了峡口地区。刘备不断接连破城,却没有对此现象产生怀疑并做出一定的防备措施。

而后陆逊则开始集结五万大军,背靠江汉平原,直接把刘备的军队都堵在了三峡口。只要了解三峡的人都知道,三峡处峡江深浚,水流湍急,江面辽阔。

这样双方大军对峙一旦长期化,在山地扎营的蜀军的后勤物资压力以及士兵疲劳程度都会远远比主场作战,背靠鱼米之乡的吴军上升更加快速。

孙子兵法云:“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进攻的一方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下敌方,这才是上上之策,否则一旦陷入了持久战,那么进攻方就难以取胜。

战争一开始,其实刘备已经拿到了很多成果,若是见好便收也会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但是刘备仍然坚持孤军深入,以至于在猇亭与陆逊打起了持久战,最终给敌方有机可乘。

其三,刘备密林扎寨,火烧连营

原本将军队带至环境险峻的崎岖山道中已是大错,这时刘备居然还在密林地带扎起了个营寨。“火攻”这一计谋不是没被使用过,曾在赤壁之战中被运用的很好,而刘备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难当,而仗又打不起来,就只能这样干耗着,这对于远道而来的蜀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蜀军开始军心涣散。

而这一破绽被陆逊看到了,他给东吴士兵每人一把火,开始大举反攻,把刘备的军队烧了个片甲不留,几十个营寨都付之一炬。这一把火,把蜀国的生力军都烧没了,蜀国军力衰弱大半。

在这一场战役中,刘备“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作战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

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采取了错误结营的办法,最终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恶果。

刘备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蜀汉政权,戎马半生英明盖世,不曾想却是以夷陵之战的惨败做为结尾,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