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个古镇
第四章:去一个古镇

1、计划和变化
有句俗语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应该是这样的。
我跑步从来不选重复的路线,因为我不喜欢看重复的风景。
我总是想着法子去不同的地方,走不同的路线。朋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我都想去。”这句话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世界那么大,我却不能去看看,究其原因是:没有钱。我也不由得感叹,世界那么大,咱是没法去看看了,只能看看身边的风景了,于是就有了我想写“奔跑着看风景”的想法。
因为风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太多的风景,有时是一条路,有时是一朵花,或者一片云,或者一条河。
从上次跑步结束以后我就计划着下一次去看的风景,曾经计划去看一片芦苇塘,计划去一座小村子,计划去一片果树林。
当周六早晨到来的时候,我发现原先制定的十多条计划都不现实,我必须推倒原先所有的想法——有的是地理环境不熟悉,不清楚路线;有的是因为感觉没有什么意思,没有必要去那里。我必须从新做一次迫在眉睫的选择,而且一旦做出决定就必须马上实施,不容更改。
生活中很多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吧,为了一件事情,愁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想了千种万种可能性,直到时间来到跟前了,才发现原先的计划都没有什么用。
这样看来,保持着一种“事大事小,到跟就了”的心态是正确的。
今天,我决定跑步去一个叫土山的古镇,这座小镇距离我住的地方有七八公里地,一个来回差不多正符合半程马拉松的里程的要求。
2、土山古镇
土山古镇,在网络百科上是这么介绍它的——是一个有着三国文化特色、明清文化特色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着20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因《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而驰名中外。古镇景区有关帝庙、古圩河、明清小街、浴德池、沈家大院、魏家布庄、王家大楼、天主教堂等十多处明清建筑及日军大屠杀、抗日义勇队成立、中华苏维埃中央委员娄梦侠烈士墓、中共邳县县委的秘密联络点、淮海战役粟裕将军的前沿指挥所等革命遗址。
不过,我可不在乎这些介绍,因为我知道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地方以旅游为借口进行过度的开发,将很多原生态的东西给破坏得一点不剩,实在没什么意思。
我选择这里,是因为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去过这里了,这么近的景区,也难得我现在想跑步,何不跑步去看看呢,这样意义也非凡。
于是,我就开始了一场说跑就跑的旅程。
时间是农历正月二十七,节气正赶上惊蛰,更具体的开始时间是早晨五点半,外面正是天欲亮前的麻花亮。
3、那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
起来得早的好处是路上比较静,大部分人也都还在睡梦中。
咚咚的脚步敲响寂静的乡村路面,空气中吹来早春温柔的还有点凉爽的风,道路旁边加油站的灯明亮得照耀着路面,像是黎明前的号角,只待迎接一轮更炫耀的光。
而跑步者的心中也有一盏明灯,这盏明灯是天空闪亮的那颗启明星,它将我们生命旅程照亮,直到迎来太阳升,整个世界一片清朗。
路上看到了路边连夜干活的工厂,这些工厂是石材加工厂,远远地就能听到院子里面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石头与石头撞击,在机器的隆隆转动中,它们由原先的不规则、没有艺术性,变为或光滑或颜色绚丽的石质艺术品,这些石头被打磨抛光,或者用其它的什么我并不了解的加工手段后,制造成成品或半成品,然后就会被转运到全国各地,成为城市里道路、花园、景观等基础材料。
这里的人靠山吃山,周围的小山上盛产的就是石头,人们就以石头作为原材料谋生、发财。
就连我脚下一段路,也全部是用红色的碎石头铺成的,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道路边上也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的缝隙间还有小树在顽强而有韧性地活着。
4、古镇街道和小巷里的土房子
几乎没有感到任何的困难,我的脚步就来到了古镇里面。
清晨的古镇街道特别地清净,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做早点的铺子门前的蒸笼散发着热气。
我沿着阴湿着的青石板路向街道里面走去,那些青石板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光滑而充满着质感,道路两边仿古的房子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气息,人家的屋檐下还有旗帜在飘扬,那些旗帜在岁月的侵蚀中已经破损、撕裂,颜色变得陈旧,好像在讲述岁月的故事,它们在这个清晨的微风中零落;一户人家的院子外面有一丛翠竹,这些翠竹散发着浓郁的绿色,算是生机勃勃;门前的一棵老槐树也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了,枝干遒劲,写满岁月的沧桑;不知是谁家屋檐下的红灯笼高高地挂着,那二楼的窗口里面是否有一个面容娇美的女子正在思念着她的情郎……
呵呵,我想得有点多了。
我也知道,我现在所看到的都是仿古建筑,是为了旅游业而专门建造的步行街,这些建筑的建成到现在的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年,不过大家很喜欢这样的仿古建筑群,节假日里它们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因为大家平时都不住这样的房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大规模的建筑群,都是来看稀奇来了,去江南是看,来这里也是看,比较而言,当然是近水楼台更方便了。
我决定找一些古镇的原住民的民居看看,我是故意的。
我奔跑的脚步就朝着那些没有任何装饰,或者还未开发的小巷子里面走去,因为我知道那些土路的后面就是当地百姓的住所,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看到原生态的东西。
别说,真的看到了一些想看的东西。
天主教堂,应该是清末的建筑了吧,斑驳的西式建筑写满岁月的风华,院子角落里的荒草依然在等待那声虔诚的“阿门”,在风风雨雨中,唱诗班的歌声仿佛从未停歇……
而现在,大门紧闭,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和铁锁告诉我们这里已经很久没有受到关注了,就像一首悠远的歌谣,最后归于沉寂。
继续沿着村子里的土路行走,又看到了人家门口的玉蜀黍秸秆和堆放在院门边的旧瓦废砖,也看到了已经荒废的土房子和土房子门口的树,不知道是谁家的鸡正在土屋门前觅食,听到我的脚步声后向远处跑去,跑了十多米后又停了下来,三三两两的站在那里,看着我,像众多的行人看我的眼光一样。还有从村子土路那头听到我的脚步声后向我咆哮着奔跑过来的狗,在距离我十多米远的地方汪汪地狂吠着,是老朋友对我的招呼,还是因为我是一个好人,它不识我是好人!
呵呵,我想得又有点多了。
我喜欢看这些已经不能用的老房子。在一处村子中间的不起眼的红砖墙上竟然发现了一块黑板,这处房子原先是干嘛用的,黑板的用途是用来写伟大的语录还是用来写育龄妇女结扎名录的,再或者写公粮上交名单以及未完成名单,还有可能是用来表彰村民小组的先进分子、批判某些人夹着资本主义的尾巴等等等等,这些只能由我猜测了。
就这样奇思妙想地海阔天空飞翔着,喜欢想像厚土里面的故事,我就喜欢斑驳中可能隐藏的传奇。
5、杨树归来
在返程的路上,天色已经大亮,时间也是早晨八点钟了,我特意选择了在村子里的杨树林间奔跑,这个想法是突然产生的,我觉得我就应该去看看这个季节的杨树林了。
在我的意念中,我有一条时光隧道,时光隧道的两旁栽满了杨树——我对杨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打小我就在杨树林里面生活,看它们秋去春来,树叶繁茂,绿色成阴。曾经,在杨树林里面捉迷藏,和小伙伴们玩得满头大汗;曾经,在夏夜里去杨树林里面捕捉从土里钻出来的蝉,将它们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曾经,和那个我最终也没有娶的美女在杨树林下东拉西扯地说着闲话——你说是悄悄话也行,说是情话我也没有意见,反正我也不吃亏。
喜欢杨树林,它高大、茂密,苍翠,充满绿色和生机;喜欢杨树,它粗壮、雄伟,易成活,生长速度快。
当我的脚步跑过一个小村子的时候,看见伐树工人正在采伐杨树,我的内心一阵唏嘘。
从去年开始,政府大力鼓励百姓更换树种,建议将杨树采伐售卖,鼓励大家栽植银杏树等其它树种。
这几年,杨树犯了众恶,每年春天的五月到六月,满天飞舞的都是杨树的花絮,像漫天飞舞的白雪一样,又像是翩翩的仙子从天上降落凡尘,如果单看这视觉效果倒也罢了,还算美好,最要命的是它对人的呼吸器官造成感染,产生呼吸道疾病,它也会让人的皮肤过敏,产生皮肤病,它飘进人的脸上鼻孔里面都是刺挠挠的难受,让人在春暖花开的五月不得不戴上口罩,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地再出门。
以前,它不是这样的,以前绝没有那么多的杨絮,不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电锯声声,一棵棵高大的杨树应声而倒,很快它们就会被锯成一截一截的,送到板材厂子里面,做成各种各样的板材。
在我的时光隧道记忆中,少了一棵又一棵高大荫蔽的树木,怎么不让我难受呢。
杨树归来,那些不扰民的杨树归来,那些飘花少的杨树归来。
惟愿几十年后,我奔跑的路途中还有一条时光隧道,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
6、其它的一些
今天早晨跑了二十二公里,耗时近三个小时,以前在运动软件上还没有一次超过二十一公里的记录,这次也算一个突破。
跑步之前害怕膝盖在跑完后还会有点隐隐地疼,特意买了一对护膝,却发现护膝有点护气,看样子还得买更透气的了,可是暂时经济又紧张,写文字在网站发表也不给稿费,也不赠送护膝,再买护膝的计划只能缓缓了。
路上姐姐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询问给我买的一身红色的内衣是不是大了,我说有点大,她说大了就这两天赶紧拿超市去换。姐姐知道今年是我的本命年,特意为了买了一身的红色内衣,是捡超市里面最贵的买的,有姐姐真好。
经过街道的时候,看见一种新式的农具,两个手柄前面是一个长着尖状物的圆形轮子,特意拍了它两张照片发在网上,我给它起了一个有创意的名字——风火轮。图片发布后有的网友不认识,询问我这风火轮是什么鬼,其实很简单的啦,就是用来播种玉米和大豆的农具,将种子放进它轮子里面,在滚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种子按照固定的距离播进土地里面,每穴确保二到四粒的种子,正是农户们想要的效果,这设备大大提高了农户们的播种效率。
一路上都只能用手机自拍,所以看到的也都是风景或不完整的我的照片,回到家以后,让老婆给我补了两张完整的个人形像图,以示纪念。
本次跑步的时间是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