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见证成长读书

书评《艺术游戏力》|法国创意教育的秘密

2021-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素人凡语

带孩子出去就餐时,你会带上什么呢?

大多数父母想到的,大概率是电子产品。毕竟,为了能让孩子乖乖坐着,或不打扰大人们之间的交谈,电子设备是安抚所有的孩子最快的方式。

然而在法国,在餐厅里常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场景:孩子们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或者画笔,或是就地取材,使用餐厅的纸巾、菜单,专心地埋头画画,等待开餐。

韩国妈妈辛有美,在一次法国访问中,被随处可见的艺术气息深深吸引,无论是街角漂亮的店铺,还是大小城镇里优美的建筑,或随处可见的美术馆、展示会。法国孩子的特有创意、温和性格,更让这位新妈妈好奇,终于在再次拜访法国时,她找到了充足的答案。

在法国,有美带着她的4岁女儿,和肚子里7个月的小宝宝,逐一拜访了数家教育机构和家庭,和机构的老师、孩子们一起生活,和各种不同的家庭交谈,深入了解法国家庭、教育机构的养育理念,并和法国艺术品牌ZUT的创始人西多妮·本茨一起,创作完成了一本看似轻松有趣、却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枕边书——《艺术游戏力》。

艺术影响力

一、艺术有什么用?

艺术有什么用?

一百个家长有一百个答案,但是大多数家长肯定不是奔着“当艺术家”去的。

01 人类最初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说起表达,大家首先想到口若悬河,想到滔滔不绝。可是,早在语言被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来表达想法呢?

对于孩子而言,在尚且不熟练语言表达的儿童阶段,他又会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世界,以及丰富又脆弱的小小内心呢?

其实我们人类的表达途径真的不少。通过声音表达出的演变成了音乐,通过肢体表达出的演变成了舞蹈,而通过视觉表达出的就是图画。在这其中,尤以图画最为直接,因为它留下了最显而易见痕迹,还能留存很久很久。

英国艺术大师大卫·霍克尼曾说:

“在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着绘画的欲望,人类已经画了三万年了。”

这恐怕是所有孩子天生喜欢涂鸦的原因吧。

孩子挥动胳膊,并带动了小手中的蜡笔,在纸面上画出了第一条歪歪扭扭的线时,该是多么惊喜的体验!

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他们会越来越娴熟地用线条反映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当他带着或兴奋、或委屈、或焦急的情绪,而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时候,画笔却能赋予孩子沉静的力量,让他一笔一笔,将自己的认知、想象,转化为纸面上的每一道具体的痕迹。向父母展露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02 艺术被低估的影响力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在对比研究“1999-2000学年度”与“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时,曾邀请5万多本科毕业生参与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

回答的结果颇为耐人寻味。

毕业1-5年的人回答:“基本技能。”

毕业6-10年的人回答:“基本原理。”

毕业11-15年的人回答:“人际关系。”

而毕业16年以上的人则回答:“艺术最有用。”

这个答案值得我们为人父母者警醒。

艺术不同于科学类学科,它是感性的,因创作者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展现。

优秀的艺术启蒙,让孩子以艺术的形式,通过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和体会,经过独立思考,而产生有个人色彩的自我表达这一过程,赋予孩子的不仅是认知和表达本身,还有过程中的好奇、惊讶、愉悦、自我肯定、独立思考、沉浸专注等种种丰富体验,从而发展出对事物细致的洞察力,敏锐的感知力,多维的认知能力,和丰富的创造能力。

这比起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是绝对的“降维碾压”。

美国艺术家凯瑟琳·奥佩在一次采访中说:

“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是一回事,如果没有它,人们要如何开阔思路,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呢?艺术提供了众多的信息和可能性,让我们能够超越已知内容去思考。"

艺术帮孩子打开的,是另一个多彩的平行世界——感性大脑。

而孩子拥有的,将是可点亮他一生的秘密法宝——艺术发展出的各项能力。

二、为孩子的艺术沉浸感赋值

作为父母,我们期待孩子更好的成长,那该如何助力孩子呢?

01 激发孩子的表达力——当好孩子的赞助商和导师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表达的。想想我们身边那个曾经揪着我们的衣角,咿咿呀呀说个不停的小不点儿,给我们还留下了多么温馨的回忆。

当一个孩子不断表达自己,一定是因为他有急需分享的各种奇妙感受。而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给予孩子更多感受的机会,和认真倾听的态度。

为本书作序的“妈咪OK”公众号创始人楼兰说,

最好的教育,就是给足孩子感受和倾听

法国妈妈在这件事上做得堪称模范。辛有美在法国停留期间,发现法国妈妈是这样做的:

- 放任天性:给孩子准备安全的工具和颜料,不要过多限制使用方式,妈妈们退下,远远观察就行。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儿童头脑发育研究院的共同创始人、心理学教授吉尔·斯塔姆说:“对幼儿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

孩子对探索周围充满了动力。低龄幼儿会因为手不够敏感,而用更加敏感的嘴去感受事物,去试图了解这个能不能吃,能怎么使用。对孩子这个主动刺激、开拓感官、探索外界的过程,父母确保安全并不干涉,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 创造场所: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随时开始刺激五感、进行艺术表达的角落,让孩子自由决定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但是记得要制定好规则,例如用过的物品要整理,用颜料需要穿围裙,尊重大家共同的空间等等。

将各种画笔、各种材质的纸张、透明胶带,放置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让孩子可以随时开始一次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

- 提供体验机会:给孩子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例如让孩子触摸食材,触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不同质感的物品,自制娃娃和玩具等等。也可以带孩子参观图书馆,美术博物馆等,让孩子亲近艺术,熟悉艺术,享受艺术。

更可以像书中提到的雷米一家,去野外徒步,或去树林里采野草莓和蘑菇。孩子们像找寻珍宝一样探索树林,想想都觉得有趣。孩子在其中激发的好奇心,投入的专注力,以及获得的惊奇和愉悦,都是珍贵的。

总之,不带任何功利心,摒弃“讲给孩子听”这种填鸭式教育的欲望,只把精彩的、多面的世界展现到孩子面前,让孩子们自然觉醒,自主发现世界,才是最好的教育。

- 无批判的接纳:对于孩子的作品不做任何的批判,只是讨论孩子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

孩子通过艺术开展的自我表达,会因他们的个体感性差异而独一无二。父母对于这种独一无二的表达,给予及时的、无批判的接纳,会极大增强孩子的自信、自爱。从而让他们更有信心展开下一次的表达。

02 百分百共享游戏时间

比“陪伴”更让孩子向往的,是“百分百共享游戏时间”。

辛有美发现,法国父母把创意过到了平淡的日常中,和孩子们彼此陪伴,又相互独立,各自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最终又在家庭游戏中得到了“双份的快乐”,而不是只是感觉到了压力和焦虑。

陪孩子长大,也是家长一次成长的机会。带着好奇心和孩子聊一聊孩子作品的创意、动手能力、色彩选择等等,倾听他想要表达的东西,给予建议而不强求,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个作品,共同度过每个珍贵的成长瞬间,是家长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事情。

而在画画、做手工等美术活动中,孩子真正期待的不是“做得好”一类的夸赞,而是想要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父母学会如何回应孩子的每次表达,会让孩子在充足的正反馈中进入成长的良性循环。

辛有美在本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访谈实例,让我们看到了法国美育教育理念下展现的更加立体的实操案例和效果。同时也在书中加入了丰富的亲子艺术游戏方案,让每个父母都可以轻松上手,即刻开展同款艺术游戏。

尾声

你对你的孩子有怎样的期待?

询问不同阶段的父母,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胎儿的父母会说,我希望我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

幼儿的父母会说,我希望拥有一个快乐的宝宝;

学生的父母会说,我希望拥有一个懂事用功的孩子;

但无论如何,拥有如下品质的孩子,应该是每个父母都期待的:

他善于思考,乐于探索;

他积极乐观,富有创意;

他拥有对周围人与物的敏锐观察力;

他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多样,也认识自我;

他内心富足,自信勇敢,拥有发现新事物的愉悦,和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今天仍会不断学习,探索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全部意义。

纪伯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艺术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活动进行瞬间的幸福感,以及内在自我的表达。

让我们做这样的父母吧,运用《艺术游戏力》的所思所得,从不同角度出发,助力孩子更美好地绽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