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创新模式DAY3
今天的主题是,如何打破枯燥无味的读书会模式。
1.溯源
在1902年由瑞典中学老师奥斯卡奥尔森创立。他写了第一个学习圈的内容,发表了关于学习圈的理论和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参与,
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把读书会变成了分享型的读书会?是因为做这种最安全,最直接,最没有意外的情况发生。作为主办方容易掌控。
但是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够收益,回想一下我曾经参加过的,应该也是自己听的最认真,做的笔记最多,感慨最多,或者分享最多的那场读书会。
所以以后也尽量让大家多分享,而不是以专家自居,变成一场讲座。
读书会的初衷:视角冲突--观点融合--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给每个人参与和分享的机会,才是一场成功的活动,大家也才愿意再次来到课堂上,才有好的体验和更深的链接。
读书会是服务经济,而不是产品经济。参与感,荣誉感,归属感很重要。
2.参与感
提高每个人参与感的三种方法:
抢任务做分享:每个成员分享一个章节,再由一个成员总结。
多元化展示知识点:比如用团队画图的方式分享知识点,整合思维,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分享自己的案例,也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
两两回顾趣味复盘:通过社交的方式比如通过抽取便利贴的方式,每个人拿出三张便利贴,写上三个问题,两两互相抽取。
先分享自己的收获再抽取对方手中的便签。打乱座位的顺序,跟至少三个不相邻的人互动起来。再回来跟相邻的小伙伴分享。
通过这种不断的分享和思考问题,增加对问题的理解和多层次的思考。
3.运营
包括: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
作为主办方,可能在做读书会之初并没有想清楚到底是是要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是单纯的喜欢分享,或者喜欢读书,想把更多书中的知识分享给其他爱学习的小伙伴。
但作为机构方,如果想长期去运作读书会项目,还是要有长远的规划,比如形式,时间,地点,分享者,读书会的成员召集,每次分享的主题,搜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用户运营可能包括是需要我们花更多心思去考虑的。比如定位,人群的选择,品牌打造,风险的控制,发展规划和结构搭建等。
这些都需要在每一场活动当中去用心的设计和打造。
4.行动
三种提升参与感的方式都挺好,不论是每人分享一个章节,还是团队共创,还是趣味复盘,都是在增强每个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而学习金字塔理论也表明,听只有5%的收获,而教授他人的效果是90%。
后面的分享,我要试一下:两两复盘趣味便利贴这种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