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源于爱与寂寞……
几乎每个人都有两个恐惧:一个是怕永远不被人爱;另一个是怕自己永远都不会认真去爱。正是这两种恐惧,驱使他们用性换取亲密感。
——麦道卫《六A的力量》
1.
在麦道卫博士《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中,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调查出了婚前性行为的37种原因。包括生理上的:“这是很自然的”,“它让我感到缓解压力”,心理上的:“很好奇”,“我感觉我欠他的”,情感上的原因大多是“爱和被爱的需要”,另一个理由是“我很寂寞”,“我感觉很脆弱”。
根据伍德·华德长达20年的调查显示,女中学生是美国最寂寞的人群。
当她们被问及为什么要这么年轻就和男友发生关系,她们的回答是:
“至少在那一刻,我感到自己被爱。”
“至少那些人跟我在一起时都告诉我,他爱我。”
“我知道婚前性行为是不合适的,然而我渴望的到一个爱我的男人。”
“我感到在这一刻我需要这样的爱,我感到自己别无选择。”
当我看到这两个调查时,很震撼。我没有想到,最寂寞的人群,会是中学女生,我也没想到,她们是如此渴望被爱。我原来的以为的,会是一些陷入爱情的浪漫理由,比如“他是我的真爱”,或者“我非他不嫁”之类。
原来,都是因为爱与寂寞。
2.
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女孩子明明对对方感情不深,可是却结婚了;
明明没有那么多的共同点两个人还愿意在一起;
明明已经没有爱情了,却因为组建了家庭而没有分开;
明明不是那么满意的两个人,磕磕碰碰将就着吵吵闹闹一辈子了。
两个人在一起的意义大抵如此:至少回家有人说说话,至少做饭有一个人跟你分享,至少有个孩子,回家了有点“正事(养育孩子)”可做,至少家里是明亮的、有声音的、有热气的……至少有个人可以包容你的缺点、欣赏你的优点、倾听你的烦恼,哪怕是吵架,也有个人跟你吵,而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面对人生。
若是之前,我会把这些归结为姑娘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大谈特谈我在心理学学到的知识,诸如“依赖心理”,“人格不够圆满”,“内在匮乏”……可是,当我面对这个调查结果,我突然,发现我无法再说下去。
我想我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面向。
谁是圆满的?这个世上有几个人是内心不带着伤的?有几个是强大到无坚不摧的?大家要的,不过都是爱,爱,爱罢了。
一味地强调和评判她们不会爱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心理人格制高点上,其实是很讨厌的。寂寞错了吗?渴望爱错了吗?内在不够强大错了吗?爱的匮乏错了吗?
都没有,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她们主动选择的。她们的无力感,并不能单纯用说教去评判。很多时候,来自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来自于父母是否在成长过程中给予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过去我非常奉行一种说法——“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现在,我发现了另一种说法——“由外而内的改变自己”。人,或许不一定能够通过内在自我改变,却总是能够被外在环境而改变的。所以,回到爱与寂寞的主题上,一个人可以修行好了再去爱,也可以在爱中修行。
并非圆满了自己,才能去爱,也可以彼此在爱中,去圆满自己;并非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更好的对方,也可以是遇到了对方,彼此慢慢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所以,不论是单身汪,还是眷属中人,都注定有幸福的可能。
哎,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混乱了,本来是想谈谈家庭教育的,竟然扯到另一个主题上。看来是最近狗粮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