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2017 年了,中国 BIM 的这条路走对了么?
伟大的建筑师在生活上都是不幸的。当建筑师饥饿的时候,打开他的袋子,袋子里始终是不能充饥的珍珠。
同济院现在是2017 年了,你们觉得中国 BIM 的这条路走对了么?
我觉得有时候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市场都会做出选择,现在的行业状况其实存在着很多死角和责任不明确的地方!我也觉得国家也在努力着使这个责任明确化。BIM有人觉得是工具,有人觉得是思维,工具也好思维也罢,CAD淘汰掉手绘出图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BIM淘汰掉CAD,,在本人来看也是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以后图纸的生产可能会越来越智能化,也就是对人力的成本会越来越弱化,剩下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设计思维,这部分的的设计思维强调的创新,创意设计,而不是程序化,死板的所谓的设计,因为越程序化的东西越容易被智能化取代。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五年十年或者更久后,很可能是人跟软件抢饭碗,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的饭碗可能会被软件抢走。就像工业革命时,机械淘汰手工一样。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生产力的提升对于我们普通员工的冲击是超级大的!
一、BIM“专家”横行,一部分“专家”根本不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反而在很多项目中劝说业主稀里糊涂的使用BIM技术。
很多BIM网站和论坛,直接搬用国外的成功案例,在宣传中频繁使用「颠覆」、「革命」这样的词,认为一项新技术就能改变整个行业,而对当前行业里真正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二、1998年科技部等8个部委,推广普及CAD技术时提出的口号---甩图板,现在很多宣传把BIM与甩图板做类比,这个观念从根本上就错了。
CAD一个软件就完成了甩图板的工作,直尺、圆规、比例尺、橡皮擦都被集成到CAD里。只用CAD,人们就可以交付传统方式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图纸。
而BIM不是一种软件,BIM模型只是数据集成的半成品,还需要其他软件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对用户更有价值的东西,甩图板的宣传比喻,让很多的人以为交付BIM模型,就完成了BIM,这让BIM成为了鸡肋。
三、国外开发的BIM软件,学习周期较长,而且不太适应国内标准,在实际使用中水土不服,建筑行业又缺乏精通软件编程的人去从事二次开发工作。
当然行业中也有一些公司,在踏踏实实地做技术开发,我们会专门拿出一期来讲。
四、一些大的软件商看中了这一块市场,研发自己的BIM平台。为了竞争,很多平台都屏蔽了其他同类软件的数据接口,这让本来就需要协作和数据交换的BIM技术更难推行。
五、在培训领域,一些没有施工经验只有软件经验的团队,也出来做培训,动辄几万的培训费,让普通的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望而却步。而公众号、论坛等渠道能够获得的廉价知识,又大多是几年前的冷饭炒了又炒。
当前非常普遍的BIM工作流程
1.
设计团队利用CAD工具进行二维平面图设计,经过几次审图,经业主批准,出施工图,施工单位拿到图纸做施工准备。
2.
设计院独立的BIM团队,也可能是外包的BIM咨询公司,利用BIM软件建立三维模型。
3.
通过BIM软件的碰撞检查功能,BIM团队反馈给设计团队一份检查报告,注意,大多数BIM团队只提供报告,不负责调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懂设计。
而这时候设计图已出,业主就很生气,为什么你们会出这么多错?
施工单位也很生气,因为现场发现图纸错误的工作本来是由他们做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加很多投标阶段没有的变更费用,而由于BIM团队的介入,施工方的这部分收入就减少了。
此时原本的设计团队也很烦,按照传统的方式,他们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要变更那是施工单位的事,而BIM团队拿来的碰撞检查报告无疑给他们增加了大量的麻烦。
4.
设计团队逼不得已,参考着碰撞报告,在原来的二维图纸上重新修改,把修改结果发给BIM团队。
BIM团队看着这份新的图纸又懵了,他们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对比新旧图纸的区别,在模型上更改。
这么几轮之后,模型终于没有碰撞了,BIM团队就开始利用BIM的可出图性,来出一份二维的图纸。
5.
施工时间不等人,设计院修改过的图纸已经再次经过审核交到施工方手中,这时候BIM团队又送来一份图纸,施工单位该执行哪一版的图纸?于是各方又陷入了争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