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天京》
静下心慢慢来
此书在书架已久,今始读罢,不免有“书非借不能读”之感,眼望书架林林总总之书,渐渐已成居家装饰,久不翻扫,灰尘满满,尽述嘲讽之意。
活在城市中,时间节奏尤其快,读书也成为了工业化的产品,据传,一些总结提炼只消十几分钟便能读完一本书的节目,做的风生水起,足见当下浮躁之气,何其鼎盛。
看这本书,作者似乎是一名耐心的绣花姑娘,细细的穿针引线,一点点的点缀修饰,把一堆堆的书信、奏折、史料进行静静爬梳,终于为我们展现了一出别出新意的画卷。
静下心慢慢来,这是我读这本书时第一的直观感受。一本书写出了博士论文的气质,不瞒天过海,巧技混淆,而是一字一句追寻出处,这份耐性,岂不是当世之人最为欠缺的。
所以,做学问,学学问,尤其是读书,我认为,快不得,当然这是心理上的,要慢慢来,求细致,不然,纵算著作等身,无人赏阅,又有何意!
虽然此书一阅十余年,战事激荡,然字里行间,却给我“慢生活”的启示,不得不说这是“读书”节目给不了的奇异感受!
机缘巧合
书全名为《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笔墨其实主要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曾国藩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左宗棠自评“今亮”、“忠介”,平乱治寇,平复西北,功莫大焉,李鸿章善于做事,精于做人,晚景骂名,既有大局所限,亦不得不说,有其自身“精明投巧”缘故,曾国荃别号“曾铁桶”,必有扎实稳进之力,自称一生所得,得力于“挥金如土、杀人如麻”,一介武夫形象已扎根于脑海之中。
以上四人,功成名就,名垂青史。正所谓历史有必然,而更多的则为偶然。读罢此书,更觉“命运之垂爱,实属偶然。”书中种种因祸得福之事,譬如左宗棠“劣幕”之事,再如曾国藩“回乡顿悟”,不得不说有“运”的成分。一切的大功告成,我读出了机缘巧合的盲打误撞。
说明什么呢,身外之官位,财富,恰如天赐,上天可予可夺,官位越高,则越不稳固,稍有不慎,身败名裂甚至族灭之祸,如头悬刀剑。反观得后世美名者,恰在“修炼自身”,运来之安然若素,运去之淡然处之,此种境界,非一朝一夕,需“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三省自身,以提升自己为主,而远离那些身外之物的羁绊。
机缘巧合,变的是外在之机,不变的是自身之缘,躬身当下,顺其自然,不失为一个好的处事哲学。
一则故事
历史书,尤其是真实的历史,读来便会发现,每个人皆有自己的牢笼。一切行为处事,皆在历史牢笼之中。另外,此书有个有趣故事,让我品味悠长。
樊燮被左宗棠参告,当时左宗棠为巡抚幕僚,樊燮为二品武将,巡抚骆秉章让其去左宗棠府听候发落,左宗棠让其下跪请安,樊燮曰: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二三品官也。”左宗棠竟大骂一句:“王八蛋,滚出去!”
樊燮回家后,盖了一栋读书楼,楼成之日,遍请乡邻,举酒誓曰:左宗棠一举人耳,既辱我身,又夺我官,且波及先人,视武人如犬马。我宅已定,敬延名师,教予二子,雪我耻辱。不中举人、进士、点翰林,无以见先人于地下。
随后,樊燮在祖宗神龛下册置一牌位,上书“王八蛋滚出去”六个字,每月初一、十五亲自带领两个儿子跪拜行礼。令两位少爷在家不着男装,中秀才,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女内服。后小儿子樊增祥七年后中举人,十年后中进士,做到护理两江总督的高位。大儿子“学问切实,高于樊增祥。”
摘录此故事,一来确实捧腹,一来告知不亲身去读书,绝对会少见识许多乐趣。这则故事书中虽如轻鸿,但掩卷而思,成与败,功与名,荣与辱,义与利,兴与废,仿佛又尽在其间了。
好句摘录
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注:左宗棠送曾国藩挽联,署:晚生左宗棠
“挺”之一字,不仅意味着实事求是,驳回不切实际的命令,更重要的是坚持己见,谋定后战,不致因为压力太重,人言可畏而草草出兵,身死军覆,败坏全局。
不能身体力行的道德标准只会成为笑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小吏敲福康安一事也极其有趣:福康安征西藏,军功显赫回京后,照例往户部递交会计账册,报销军费。他依仗军功,且自忖深得帝心,故悍然不提部费。胥吏基于前所说“合法性”与“正当性”,登门造访,“贺喜请赏”(“赏”即部费)。福康安大怒:“幺麽小胥,敢向大帅索贿赂乎!”胥吏不卑不亢,说:索费非所敢,但用款多至数千万,册籍太多,必多添书手,日夜迅办,数月之间,全行具奏,上方赏功成,必一喜而定。若无巨资,仅就本有之人,分案陆续题达,非三数年不能了事。今日所奏乃西军报销,明日所奏又西军报销,上意倦厌,必干诘责,物议因而乘之,必兴大狱。此乃为中堂计,非为各胥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