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迷途知返的黄先生
上次,笔者写过张恨水先生的《啼笑因缘》的读后感,就提到该小说是有钱有情有义的爱情小说,而最近有幸再次拜读了张恨水先生另外一部爱情经典《似水流年》(又名黄金时代),真不得不叹服他不愧为是章回体小说巨匠,而在他的爱情经典中,我们可以固定看到他关注的群体是以富家子弟为主要群体的,以一个群体的个体去展现历史洪流中,关于那个时代背景的人那种不理性的追去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有对当时时局的隐喻情绪表达,也有对城市发展的态度表达,更是以及对情感、理想,救赎和迷途知返等问题的表达。都无不反映了当时较为黑暗、动乱的一个社会侧面下,那些中层或者富家子弟的虚荣生活的追求,以及不理性的爱情追求,以及传递出一种理想、家庭和爱情的救赎和忏悔之情。
该故事大概讲述了来自安徽江南水乡一个地主的独子黄惜时,他中学毕业生,想到北京投考大学。在家乡小河边看书度暑假时偶遇了城里来的女子白行素水中采菱,一见钟情。后来赴京后又同校同班,暗生情愫。不久,黄惜时结识美艳的交际花米锦华,遂无视父亲的辛劳,冒充大少,挥霍无度,将白行素丢到脑后。最终,谎言戳破,黄惜时贫病交加,爱情、学业、事业都是一场空,他深感悔恨,发愤做了徒步旅行家。
作者的成功之处,是鲜活地塑造了花花公子黄惜时形象。而在笔者看来,黄惜时陷入北京的纸醉金迷世界是有原因的,也可以说遇人不淑,那就遇上了邱九思,因为邱九思他说“你想,我们若不趁这个青春年少的时候找一点娱乐,有一天年岁大了,就是花了钱,精神上也来不及,那就没有多大意思了。”这就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当然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所以黄惜时定性不足,也使得成为“共犯”,就走上了败家、逛窑子和染上花柳病的纨绔子弟和zha男之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黄惜时见异思迁,不要白行素,而不惜花重金赠礼,请吃饭逛街看电影,都是为了讨好交际花米锦华。
此外,作者将主人公黄惜时塑造得一无是处,zha男zha到掉zha的形象,不仅体现在背叛白行素,在在于他对父亲的态度,如当他的父亲黄守义知道自己的独自远到北京,心里不舍就不惜千里迢迢也要从家乡来北京看望儿子。而沉迷于大城市的纸醉金迷的黄惜时,看到父亲的带来是嫌弃父亲的老土,并且不愿意在外人面前去愿意承认他们的父子关系,如在米锦华面前不承认他们是父子关系,而米锦华更是对父亲出言不逊,而更气愤的,黄惜时没有带过父亲逛逛北京,也请父亲下馆子吃一顿好的饭,并且还欺骗了父亲带来的400多元钱出去浪,他还与父顶撞,导致他们的父子关系恶化到极点,对面沉迷虚荣的世界,不思进取的儿子,父亲看到这一幕幕自然痛心万分的,于是他们几乎断绝父子关系。
而在第十五回“文债难偿临渴掘井 情丝未断抱病登场”中,讲到刚到北京的黄惜时在深谙有钱办事之道的邱九思的帮助下,惜时花钱买入学试卷,使得惜时与行素都可以成为了同班同学,而在求学过程中,黄惜时虽然是“插班生”,但对学习也有一定听态度的,如他在面对艺术概论就讲到了讲义这回事情的是,我们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借黄惜时对讲义的态度,去说明对英语语言“统治”世界的不屑的态度,也同时展现了对中国的爱国情感。“难道讲义里不注个英文字,就文意不完全吗?但是实际上,没有那个看讲义注意到这英语单字上去的。”
第二十二回“郊外藏踪激昂发奋 关东浪迹沦落相逢”,我们就知道惜时在与金巩城的对话,就是对城市规划的一些见解,也反映了当时时期的城市的发展概况,以及他们作为市民的对城市发展的态度的,如惜时对曾巩城说:“我看贵省会都是十分地趣重欧化可。”而作为沈阳人的金巩城还直抒胸臆自己的对自己的城市的看法:“沈阳城里人的生活是两极端的,上有坐汽车,住洋楼,吃大菜,下焉者,睡大坑,吃窝头,喝小米粥,就是没有中层阶级的生活。”同时金巩城拿北京的概况与沈阳做对比,反映了人物以及作者都对北京情有独钟的一面,因为北京有着他们共同追求的中层阶级,如“住几十块钱一个月的公寓,电灯,电话都有,伙食也在内……”而下馆子也只是块儿八毛,就可以吃到口味也很好的食物”在他们眼里北京是一个好地方。
而在二十三回“涉情嫌关山行不得 动孝思月夜归去来”,笔者不知道作者是对失意者报以悲悯之心,还是以宽恕的态度去让一个自作孽不可活的男主人公惜时经历过爱情、学业、事业都是一场空之后,他开始深感悔恨,于是走上了救赎之徒步旅行。但笔者更为相信的是这里看来,作者对原罪惜时的塑造是正面的,是浪漫主义的,于是在他开始他的救赎之路上,我们看到了男主人公该如何继续生活的态度,这不是一种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满满上升的正能量,毕竟如陈奕迅的《明日今日》“人总需要勇敢生存”一样,那么在惜时这个人物中,他是如何勇敢活下去的的呢,如这一回的结束部分就写到“辛苦了一夜,人也委实是疲倦……已有十一点钟…..吃了些干粮,钻进丛芦中继续地又睡。二次醒来,便是太阳偏西了。”这样的描写似乎是在体现落魄的惜时之外还多了几分浪漫的书写来粉饰,但想深一层,这些都是表面的,而这样不断在家附近的丛芦中睡觉度日的男主人公是在反省的过程,如升华的部分就是在丛芦的场地,他想起了采菱的白行素,也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嫂嫂。
那么故事的结尾惜时是回到自己家,与父母团聚吗?非也,作者的意图很明确,惜时这么一次回家只是跟家里打个招呼,然后就是继续要去做徒步旅行家了,为了救赎和悔悟。至于去哪里,可能远渡重洋,也可能是去了西部的云南,贵州,反正成为旅行作家,因为他的稿费都是寄给了他的父亲。这里值得一提都是,当下的作家都是十分羡慕那时候的润笔费的,因为那笔巨款是可以养自己的父母的。
张恨水先生的文字语言是清新自然,塑造人物因为精准和专注和固定,自然是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也充满真情实意的。无论是环境叙述、心理描写或地方口语上都是追求那种花里花俏的虚浮的语言,以及避免繁杂和堆砌,他是不以华丽粉饰来哗然取宠的,他是以一种自然的情感以及带有浪漫的悲悯和宽恕和积极而温情笔调去塑造人物的,而在这部小说里的黄惜时就是十分体现了。虽然zha男黄惜时是犯下了很多过错,但是迷途知返的黄先生最后在他通过踏上旅行之路,去体现了他的忏悔之情。这里自然有对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家庭和情感的救赎之情。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里自然也是说黄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