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1)其政。”(《论语·泰伯第八》)
【注释】
(1)谋:参与计划。
【语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规划那职位上之事。”
【研析】
此章言不越职侵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容易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有僭越之嫌。这在当时(春秋末年)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而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要“安分守己”。人人各司其职,管好自己,就天下太平,或许那些繁琐的法律制度,或有司人员也可以简化,甚至不需要存在了。
【延伸思考】
1、脑力激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什么时候可以例外?
【教学引导】
1、团队合作时,看到别人有难时……
2、你担任过什么班级干部?给自己做的好坏与否打一下分数,并说明原因。
【阅读资料】
名正言顺
列子名叫列御寇,是战国初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战国时代,史疾为韩国出使楚国,楚王问他:“你在研究什么学问?”史疾说:“我在研究列御寇的学问。”楚王问:“列御寇主张什么?”史疾说:“主张正名。”楚王问:“这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吗?”史疾说:“当然可以。”楚王又问:“楚国盗贼很多,用它可以防范盗贼吗·”回答说:“当然可以。”楚王接着问:“怎么用正名来防盗?”
这时正好有只喜鹊飞来停在屋顶上,史疾说:“请问你们楚国人把这种鸟叫什么?”楚王说:“叫喜鹊。”史疾又问:“叫它乌鸦行吗?”楚王说:“不行。”史疾说:“现在大王的国家设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等官职,任命官吏时,一定要求他们廉洁奉公,能胜任其职。现在盗贼公然横行却不能加以禁止,就因为各个官员不能胜任他的职位,这就叫做:‘乌鸦不称其为乌鸦,喜鹊不称其为喜鹊啊!’”
“名正言顺”这个成语出自《论语》,表示名义正当,道理就讲得通,也表示做事理由充分。
(出自《战国策·韩策二》)
【课后作业】
综合以上的认识,你认为什么时候该讲究“名正言顺”?什么时候又不必固守这个观念?请举生活实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