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笑谈大先生》:好玩又绝望的大先生
一口气看完《笑谈大先生》,这是陈丹青分别在不同场合谈论鲁迅先生的七篇讲演的合集。
对于90到95年代的人来说,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感情可谓又爱又恨。首先,我们并没有完全被同一套文学话语统治,我们固然痛恨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同时也从各种旁门左道略微知道鲁迅其人并不是这样的,但是苦无门路、苦无人告诉我们,那么鲁迅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次,我们也不像95后,00后这些生活在E时代下的孩子,他们早早地就在网络世界里知道了鲁迅各种好玩的轶事。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总是在熬过漫长的中小学时代,然后才有电脑,走入网络,获取更广博的外界信息。但那时,又为学业计,为生存计,似乎早已失去去了解鲁迅的兴趣。只是偶尔闲下来,才会想起,咬牙又切齿——究竟该不该再去看看鲁迅呢?所以,终究还是要去看一些“花边新闻”,再转过头去看原著。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看的《笑谈大先生》。
-1-鲁迅是好玩的
鲁迅当然要是好玩的,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去看这本书的。此书首篇即是《笑谈大先生》,是陈丹青在鲁迅博物馆的讲演。鲁迅的好玩在方方面面,文字里,生活里,这好玩是一种极高的生活智慧。尽管他哀叹“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啊”,但是,一旦躲进自己的小楼,一旦躲进自己的生活,鲁迅就开始玩。好像是我们被骗了,但是细想,在那样的黑暗中,不自娱自乐,怎么活下去呢?
读到这里,我自然想起陈丹青的尊师木心先生。文革时期,木心被关在防空洞里,先生用写检查的纸偷偷写作,留下66页手稿。这是木心在文学里玩,在艺术里玩。在那样一种境遇下,除了自我终结,只有这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游戏——只不过拥有艺术教养的木心选择了文学这种游戏方式——才能救赎自己。鲁迅与与木心境遇大不同,但是这种面对社会绝望时的心态想必是有共通之处的。所以,陈丹青说,鲁迅始终在文字里玩。
-2-鲁迅是绝望的
鲁迅当然也要是绝望的,要不然就称不得上是鲁迅。这种绝望,在陈丹青的讲演中,主要体现在《鲁迅与死亡》这一讲演中。鲁迅终生关注死亡这一命题。年轻时关注古人的死法,中年至老年数次遭遇亲人和晚辈的各种自然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在木心的思想意识里,死是生的一部分,在鲁迅,想必也早就是如此。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死生同一,古人向来认为如此。但是,一来近代中国的文化断层,使现在的中国人意识不到此点。二来即使知道这番道理,在医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很难切身体会到这一点。
因此,据陈丹青的讲述,似乎近代研究鲁迅的学者,还没有把死亡作为鲁迅研究的一个主题的,不知道时至今日还有没有。只是,我们要明白的是,鲁迅的骨子里是绝望的,是洞穿死亡的绝望,但是呈现于目前的却是好玩。这在我们来看,初看是有意思,再看却是深沉的悲哀,最后,终于要听从先生的教导了,且在这绝望世界里好玩地活着吧,消遣自己,消遣生活,让自己高兴。
歌手李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的主题,也即是在说,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又说,人很难把自己的兴趣当作工作,又很少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乐趣,生活中真正的乐趣是从自己的业余爱好中来的。这似乎有点反社会主流意识,不知道台下的某院院长听了有何感受。无独有偶,也是在近日,某台的一档节目中,嘉宾也说道“生活中那些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生活,而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让我们生活的更好”,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很多人毕生都在追求如何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很少有完全的满足。这些追求的结果能够带来物质的满足,但精神的愉悦却只在一瞬间。而让我们精神始终保持畅快的,即是那些保持多年的爱好,踢球,唱歌,画画,写作,看书等等。
鲁迅是这样一个好玩又严肃而绝望的人。有一个词叫做“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以前觉得这话说的机巧,没什么实际意义。现在却觉得很有道理。看透一切,却不说破。广泛地厌恶一切黑暗,却仍对世界抱有希望。不仅如此,还有兴趣、还要好好地调笑一下世界,以及这世界里好笑的自己,这实在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 Day 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