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我的“不听话”孩子
1
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鲁道夫·史坦纳
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豁然开朗。
我的“不听话”孩子,一直以来让我头疼不已。三岁的时候每天早上看到我上班要狠狠地大哭一场;四岁的时候坚决不肯参加幼儿园的入学面试;每次吃饭都哼哼唧唧;一天到晚精力充沛上蹿下跳,刚刚收拾好的房子转眼间就乱了;明明说好去练习钢琴又找各种借口推脱……
我常常被这个孩子弄的焦头烂额。我的耐心在一点点地消耗,每天对他的不耐烦和责备越来越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么是严肃地向他讲一堆道理,要么就是忍不住吼了起来。这两招失败后干脆置之不理,希望通过“妈妈很生气,你必须要改正”来向他传达我的态度。
我甚至不止一次和朋友们抱怨:“我要是生了一个女孩子多好,安安静静的。如果我有个听话的孩子,我一定能把他培养得很好,培养成懂事、爱学习的学霸。”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稍有不顺就会大发脾气,也越来越倔强,我发脾气他置之不理,消极对抗。他当然知道我在为他的行为生气,但却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们之间仿佛隔了一堵无形的墙。我们的亲子关系,竟然变得如此别扭,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他的身上,我突然看到了有那么多问题的自己。不得不承认,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做错了很多。
2
于是,我开始恶补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参加父母教育课堂,和其他爸爸妈妈们交流育儿经验,正面管教、PEC训练、游戏力、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真是我真实的写照啊。
《无条件养育》中的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受到触动: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不应该是“我如何能让孩子听我的话?”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满足这些需要?”
这里所指的“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心理上的接纳、共情、懂得。把孩子看做一个和你一样独立平等的人,而不是寄托你各种希望的承载者、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被操纵者。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相处,认真地关注他行为背后的需求,接纳他的情绪,帮助他实现合理的需求,帮助他发现真正的自我。孩子在家长这里感到了无条件的爱,就会有深深的安全感、满足感,内心得到了充盈,就会变得有力量,更独立,更自主,形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游戏力》的作者科恩博士将这种心理学上的“依附理论”形象地比喻为需要蓄水的空杯子。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当孩子的杯子空了,他的不安全感来了,他就希望能继续用父母的爱来填满杯子。由于过去受到的不恰当的对待或者孩子不善于表达,他就可能会采取各种在父母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来吸引关注,哪怕是责骂,也比被父母无视来得更好。于是,各种各样让父母头疼的行为问题不断出现,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只是变得越来越焦虑、不耐烦,希望通过说教、指责、甚至惩罚、打骂这些教育方式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孩子和父母之间就这样形成陷入了不好的循环。
3
回忆我和孩子之间,不正是这样吗?我自以为很爱他,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指导他的行为,希望他好好学习,希望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更优秀、更受人喜欢。但是,这些又可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我所谓的爱,是他要的爱吗?正如《无条件养育》中所说“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
孩子不到三岁的时候,刚从爷爷奶奶家回来,和爸爸妈妈同住,日常陪伴他的人变成了他不熟悉的外公外婆。每天早上起床,能让他感到安全的爸爸妈妈却要去上班,不能陪着他,他心里是多么害怕无助啊!他拼命地大哭,是希望妈妈能够多陪陪他,给他多一点安全感,让他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而我却毫无察觉,和老一辈的观念一样,孩子哪有不黏着妈的,哭一哭都是正常。为了上班不受影响,我甚至常常在他睡醒之前就已经离开。
四岁的时候坚决不肯参加幼儿园面试,面对陌生的环境,作为内向不太自信的孩子,他当时心里一定很害怕、很矛盾,想参加又不敢。而我作为他最亲密的人,没有坚定地陪伴和鼓励他,反而觉得他胆小懦弱,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
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经常是只“就行为论行为”,试图通过说教、批评、惩罚去改善,不懂得用心去体会孩子,去探寻孩子内心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遇到批评越来越沉默,不解释,不反驳,不在乎。我看到他各种“不听话”的行为得不到改善,心里越来越焦虑,态度也越来越急躁。
4
还好,还好,在来得及的时候,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用他的行为提醒、暗示了我:“妈妈,你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妈妈,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不得不说,教育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父母也应该有上岗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心学习、用心陪伴,我们之间少了说教、责骂、冲突,多了信任和沟通。看到孩子有不恰当的行为,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批评责备,而是接纳他的情绪,向他了解原因,他需要什么帮助,或者一起玩游戏来化解困扰。我们的交流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温情,孩子越来越平和,我也不再焦虑。
感恩节的晚上,孩子对我说:“妈妈,我忘记给你洗脚了”。我想,一定是幼儿园的老师教他们向父母感恩。我搂着他说:“感恩不一定要用洗脚的方式,也不一定只是在感恩节表达。对爱我们的人,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爸爸妈妈也要谢谢你,谢谢你来做爸爸妈妈的孩子,你带给了我们很多快乐和惊喜,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作为爸爸妈妈的不足,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谢谢有你。”
孩子沉默了一下,大声对我说:“妈妈我超爱你!”
“不听话”的孩子,妈妈真的谢谢你,你让我明白,究竟怎样才是真的爱,怎样才是正确的爱的表达。让我们在这样的爱中,互相温暖,共同成长。
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