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的生活,你幸福吗
在一次儿童家塾班的早课上,姬老师讲了李政洋和鞠瑞阳两个同学关于吃苹果发信息回复姬老师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李政洋和鞠瑞阳去姬老师家,姬老师就问他们是否喜欢吃苹果,他们说喜欢,于是姬老师说如果喜欢的话,你们两个就各自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而且在他们走的时候姬老师说“你们尝一下这个苹果,这个苹果有可能是你们吃过的最甜的苹果,吃过之后如果感觉很甜的话,发微信告诉我。
第二天的早课上,姬老师问鞠瑞阳和政洋,昨天晚上你们吃的苹果甜不甜,他们俩个说很甜。
姬老师:那你们怎么没有给我微信留言说很甜呢!
鞠瑞阳:我没有听到,如果觉得苹果很甜,微信留言给你啊!姬老师。
李政洋:我听到了但是晚上十点左右我才想起来要跟姬老师回微信可是我以为姬老师可能现在已经睡了所以就没有发微信给你。
通过这个事情,姬老师引导孩子们看到这个事情背后的一些生命的真相,为什么鞠瑞阳只记得吃苹果,却根本没有听到姬老师让他发微信给姬老师这句话呢!而政洋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去发信息给姬老师,姬老师让我们去思考他们两个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从哪儿来的呢?这种行为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呢?

他们两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以为是,很多时候当我们听到“自以为是”这个词的时候总会想到的是得意忘形,骄傲自大,锋芒毕露,过于狂妄,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形象,殊不知自以为是也表现为自己只听自己想听的,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只做自己想做的而不去听哪些你应该听和应该做,应该了解清楚的事情。
记得几年前我听过一个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小女孩在不是特别冷的季节穿了一件羽绒服,她的同学问她这样的天气,你怎么穿羽绒服啊!她说你知道吗?有一种冷是妈妈说你冷。在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事例出现,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其中一个年龄小的孩子哭了,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批评那个大一点的孩子,事后才发现那个爱哭的孩子才是这个事情的始作俑者。

自以为是,很多时候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甚至是不自知的。
有一种自以为是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自以为是。想想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而自断了前途,最终身败名裂:
杨修自恃学识深厚,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胡乱上谏进言,平白丢了性命;
马谡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总是高高在上,最终丢失街亭,逼得诸葛亮挥泪斩将。
像这样过于把自己放大,得意忘形,自鸣得意,妄自尊大时其下场常常很惨,而谦以待人、虚以接物时往往能够把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另一种“自以为是”的表现形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生活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打着“我是为你好的”爱的名义要求对方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实际上这种一种用爱的名义来强加自我意志的一种自私的行为,“我是为你好”,这件事是由我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你到底是不是更好了,是谁说了算?就像小女孩说“有一种冷是妈妈说你冷”政洋说“晚上快十点了,姬老师睡觉了,不能打扰姬老师休息”殊不知姬老师在等待他的回信呢!
当一个人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理直气壮地把自我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时,爱成了我们很多人内心不忍直视的一道疤痕。很多悲剧的酿成,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我们误解了爱,并将这种被误解的爱施加给了对方。
所以真正的爱是我们会为对方着想,而且不只是从自己的角度为对方着想,而是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更不是让你成为我想让你成为的样子,是尽心尽力来读懂你,尽心尽力帮助你成为你自己。

还有一种“自以为是”的表现形式是凡事先入为主,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测判断是非,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定夺事理。
记得姬老师曾经在课上讲了一个关于诚诚(3岁半)和恩琪(3岁)的故事,诚诚在院子里看见几个虫子在地上爬,诚诚指着虫子对恩琪说“看,虫子”,恩琪看到后就用脚把虫子用脚狠狠地踩死了。这时诚诚大哭,嘴里还说着“它是一个生命,你怎么把虫子踩死了”在一旁的恩琪看到诚诚哭,表现得很生气的样子。看到这一幕作为家长你会怎么看待诚诚和恩琪呢?
老师了解完情况之后才知道,当诚诚指着虫子让恩琪看的时候,恩琪以为诚诚是害怕虫子,希望自己帮忙呢!所以恩琪踩死了虫子,当踩死虫子之后诚诚不仅没有谢谢自己而且还责备自己,所以恩琪很生气。
如果我们不全面了解情况,靠自己的主观臆测可能会认为诚诚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珍爱生命的小朋友而恩琪可能就是一个粗暴的小朋友。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事实,不一定是事实;你以为的正确,也不一定真的正确;永远不要用你的“以为”,去妄加揣测他人的生活。
《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最简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地绝对肯定自己所知所见的一隅一角,就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自以为是”的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是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一样的:我只做我想做的,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听我想听的,我只认我想认的。
事事都“自以为是”时这样只会让你越来越被事情所束缚而不是让自己越来越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