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还是存在即合理?
来简书快一年了,从去年八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马齿苋》开始,小说写了七十多篇,算上今天的《诗•剑•山》,共推了七篇。
我还记得写《马齿苋》时,学医一年左右,除了“劝学”,还抱着一定普及知识的目的,因为马齿苋虽然药食两用,一部分人把它当作凉菜拌食,但它的最明显作用,就是能够收缩子宫,属于孕妇禁用的,所以免不了有人因不知道这种情况,而导致孕期发生危险,甚至流产。
在几天前的《阶段总结》中,我发现了小说和故事的根本区别,以及对应的写作方法,我才发现,原来我引以为傲的故事,其实际作用并没有我预想的大。
最开始创作故事,用美化和纯化手法,将人物表现得善恶分明,我预想的,是用纯粹的“情感”和“美感”去打动人,让人感受到情与美,从而产生对大善大美的向往及对大奸大恶的憎恶。
但《诗•剑•山》无缘榜首,令我十分失望,因为这是我写了好久,同时也看了许多遍的作品,至今我也没办法在故事领域创作出超越这篇文的作品,我一直以为,它可以拿榜首,但事实并没有。
是“文无第一”还是“存在即合理”?我是相信后者的。我不会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失败就是失败,失败只要能换来经验教训,带给我能力的提升,这才是实打实的好处。
反思我至今为止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文笔。
在简书两个月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叫做《文学通俗性探讨》的文章,解释了我的通俗叙述方式,是为了让人能够直观、真实地去理解和代入,以尽可能去发挥文章的社会作用。但这也限制了我,我的叙述语言平铺直叙,修辞也所用不多,无法在字里行间给人以美感,这无疑给许多专业人士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
第二是对读者的预判。
现今,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栉比鳞次,就算是曹子建重生,面对熙熙攘攘的人才,也要望洋兴叹,他的“八斗”,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人们水平和素养提升,关联的就是审美层次提升,以及对美化得失真的故事,心生厌倦。
许多电影、电视剧都因为人物的善恶分明而导致差评,好人未必那么好,坏人未必那么坏,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所以,小说的精彩大于故事,因为小说人物要在曲折和挫折中成长。
第三,对实用技巧缺乏发掘和认识。
我目前最引以为傲的短篇小说《智者》,创作出来后,投稿却屡屡碰壁,如下:
作为第一篇万字文,五次投稿机会全部用完,才在米妖伯乐的专题下被收录,而这只是因为,米妖姐姐习惯于将每个投稿作品看完,不管多少字。
这篇《智者》,开篇三千多字都很无聊,属于铺垫,如果没有后面的情节,与碎碎念无异,这也是被拒稿的直接原因。
事实上,虽然被推,也只是小赞,又因为开篇平淡,读者也没几个看完的。
我曾想过,难道小说不是这样写吗?人物情节难道不是从低到高,从弱到强发展吗?
也是,也不全是。读者需要看下去的理由,这就需要作者的实用技巧。
如果文笔足够优美,读者会产生一定期待,会觉得“文笔这么好,故事应该不差。”或者将一些生动情节、悬念、主角迫切的诉求在开篇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给读者看下去的理由。要不然的话,读者时间宝贵,为什么要在三千字的无聊叙述中坚持下去呢?
最后,小说重在成长过程。
读者在阅读主角的经历时,会产生代入感,体验到另一种人生的经历和成长,而故事却无此效果,这也是打破我之前认知的事,就像我如果随意就获得榜首、获得成功,只能证明我是天才,显然我不是。但我在失败中获得成长,这是人才该有的样子。人才比之天才,少了光环,更多了人味儿。
在这里,感谢米妖姐姐的指点,米妖既是合格的老师,也是优秀的读者。我性子急,常常急于叙述情节,通过情节展现内容,这确实与文学“避直就曲”的理论背道而驰,最近工作生活一团乱麻,压力也比较大,想要细致地创作,往往不合心境。
看来应该适当放空自己,慢慢来,多学习,多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总有一天,排行榜榜首会有我春城隐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