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一桩桃色事件引发的灭门惨案
一
太史公司马迁以如椽巨笔,在《史记·赵世家》中叙述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扶孤救孤的故事,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千古美谈。以《史记》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为母本,再经过后世一大批杰出文人的创作,使得赵氏孤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悲剧,流播广远,传颂千年。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历史著作《春秋左传》中,对此事的描述大相径庭,甚至是非善恶,俱都颠倒。
《春秋左传》记载的这件事情的真相,是由一桩桃色事件引发的血案。具体说来,是叔父和侄媳通奸而酿造的灭门之祸。
俗话说:“食色,性也。”吃瓜群众们对桃色新闻的关注度真可谓是高而持久。诸如某总统、娱乐圈某某某等一大批知名人物的出轨、劈腿事件,给人们茶余饭后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这些,可比《金瓶梅》的影响大多了。
花边新闻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桃色事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而且严重起来,足以灭家,足以亡国。
真实的赵氏孤儿,就是由乱搞男女关系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二
不妨先把事件的名目交代一下——
晋国国君攻灭赵氏的下宫之难,历史上又称为庄姬之乱、孟姬之乱。
下面,我们缕一缕这个故事。
赵衰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到晋文公即位后,赵衰为上卿,封在原地。赵氏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赵衰有四个儿子:赵盾,赵同,赵括,赵婴齐。四子中赵盾最贤能。赵衰死后,赵盾继承爵位,成为晋国正卿(最高执政大臣,权力仅次于国君)。
赵盾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的君权和公室受到削弱,而赵氏一族独大。晋国国君和其他卿大夫都因此而心存不满。
晋成公之女孟姬(《史记》误记为成公之姊),嫁给赵盾之子赵朔,生子赵武。后来赵朔早死,谥号为庄,即赵庄子。因此孟姬又称赵庄姬。
赵盾和赵朔父子死后,赵家土地和权力,大都落入了赵同、赵括之手。
三
此时,可怜的赵庄姬和她儿子赵武,就成了孤儿寡母。可能那时候民风开放,也可能庄姬的叔父赵婴齐对她们母子俩颇为关心。结果日久生情,庄姬和赵婴齐情愫暗生,干柴烈火之下,叔父和侄媳滚了床单。
——《左传•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而另一方面,庄姬毕竟是一国公主,此时的国君晋景公是她兄弟,因此庄姬背后有实力尚存的晋国公室为她撑腰。赵婴齐与她相好,就意味着他这一系和赵盾、赵朔一系,乃至于和晋国国君的结盟。
若等赵武长大后,他们这一派当然会对掌握赵家大权的赵同、赵括一脉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嗅觉敏感的赵同赵括兄弟洞悉这点后,当然不肯相让,便以堂堂正正的“杜绝家丑”为名,将赵婴齐驱逐出晋国。
——《左传•成公五年》:
【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原即赵同,屏即赵括)
再看看此时的晋国卿族。除了赵氏,权力较大的还有士氏、栾氏、荀氏,包括慢慢崛起的郤氏、韩氏等。他们当然希望赵氏发生内乱,从而可以得渔翁之利,瓜分赵氏的土地和权力。
而这里边,最忌惮赵氏并且对赵氏虎视眈眈的,是时任晋国正卿的栾氏家主栾书,以及郤氏家主郤锜。
此时的庄姬,情人已去,年幼的儿子又在赵氏没地位。因此,庄姬对赵同和赵括恨之入骨,竟在晋景公面前诬陷二人,称“赵同、赵括将要作乱谋反”。
晋景公询问栾书、郤锜,栾郤等这天早就等了好久了,于是二人串通一气,诬陷赵氏谋反属实。于是,晋景公下令,召集其他各大卿族一起出兵,将赵同、赵括全族斩尽杀绝,史称“下宫之难”。
庄姬之子赵武,因为是景公的亲外甥,年纪尚小,因而幸免于难,被景公收养于宫中。
因此,赵武就成了“赵氏孤儿”。
灭了赵氏后,景公想将赵氏领地赐给祁奚。不久,幼时曾受赵盾养育之恩的韩厥对晋景公谈起赵衰、赵盾的功绩,称如果他们这样的人都没有后人祭祀,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左传·成公八年》: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下宫之难,使赵氏几乎灭族,只剩下了赵武这个赵氏孤儿。赵氏受到重创,直到晋悼公时期赵武担任正卿后,才又让家族复兴。
这就是赵氏孤儿的真实故事。
至于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把赵氏孤儿故事给完全改写了,不知是因为参考了有关赵国史的材料,而赵国史又为了避祖先讳而故意篡改了事情真相,还是这故事本就是太史公自己杜撰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四
好了,写到这,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反思下了。
赵氏灭门血案的起因,看起来只是庄姬为情夫报仇,或为幼子争产。但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赵氏从赵盾专权后,赵氏实力过强,一家独大,破坏了晋国的政治平衡。一方面削弱了国君和公室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打压了其他卿族,从而招致了公室和其他卿大夫的围攻。因此,综合来看事件真凶,无非景公、栾书、庄姬三人。而赵盾的专权,可以说是点燃这起血案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