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金华的名人路
早年,很多人知道金华,大概率是因为金华双龙洞,或者金华火腿,我就是如此。十来岁的时候,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当时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知道了金华,对金华双龙洞非常向往,想着有朝一日必须要去金华,要去看一看那里的双龙洞。
现在如果有人来金华市,那印象绝对深的应该是它的路名。坐公交车或自驾车在市区转一圈,进入你眼帘的是清照路、丹溪路、宋濂路、李渔路、光南路、宾虹路、飘萍路、艾青路等这些“名人路”。这些历史上的名人,要么是金华本地人,要么曾经与金华有过渊源。
飘萍路,在金华市古子城。四五年前,我绝不会知道世上会有飘萍这么一个人。一次进到婺州公园,里面立有一块碑,碑上介绍了邵飘萍一生的事迹。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飘萍路是为了纪念著名记者、烈士邵飘萍而命名的道路。
邵飘萍,金华东阳人,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沿着飘萍路向西,很快会来到名为"胜利"的街道。1949年,金华群众就是在这条街上欢庆金华解放。"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对中国记者的评语,就源于邵飘萍的办报理念。邵飘萍的言论促进了民智觉醒,他的声音穿透了时代黑幕。他的新闻从业之路,就是探索挽救国家危亡和民族振兴的思想之路。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同年4月26日被张作霖杀害。
清照路,它在义乌江边上。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时年五十岁的李清照前往金华避难。在金华时,她不仅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还一直处于悲痛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虽然江南风景秀丽,可是对于李清照来说无心欣赏美景,终日里以泪洗面,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
她也曾有想过在金华安一个家,但最终没有。在金华期间,她写下了两首非常著名的诗词。一首《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短短的几句,道尽了人生的无奈和委屈。另一首《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濂路,在金华金东区。宋濂是金华浦江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干夔州病逝年七十。
丹溪路,在金华婺城区。朱丹溪是元代人,名震亨,字彦修,金华义乌人。因居所临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与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医。
李渔路,贯穿全市。李渔,原名仙侣,后改名渔,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有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还有艾青路,宾虹路、光南路等等,这些名人路无不有意无意增长了我们的见识,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路名命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