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固化(二)
文/凡思

固化思维,可以说是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年人的思维现状,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一定的知识,对一些问题往往用标签来定义,特别是跟自己工作相关的判断,由于似乎是驾轻就熟的东西,用多了即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式。且笃信了一些日常的判断,反而阻止了自我的思维的深入。有一些笃信掌握了思想利器,盲目的相信理论,使之屏蔽了不同的意见,有很多甚至是针对学术上的探讨,都笃信信条。其实世界上的事物几乎没有什么是单一的因果关系展演的结果。
试举几例
有一个心理学讲师,听一次他的讲课,觉得其讲课还可以,我就一些翻译问题提出一些中西方思维的不同,讲课时应注意这种差别。这本可认为是教学的探讨,结果对方大谈理论的好处,并分明是要拉我参加他的课程。
也有一个老师,在说明一个问题时,在我看来其论点基本正确,只是举例方面我建议可以更全面一点,其反馈是“非常认可你的观点,我只是一些个人的想法,仅供参考……”。这里只是探讨,也并没有反对的观点,他这“仅供参考”分明表示无需探讨的笃信的坚定。
以上两例都说明什么。我自认为我是在探讨教学(为了避免异议,我都是以私信方式进行探讨),不认同可就双方的观点加以反驳,但两位的固化了的思维方式使得探讨都无法进行。况且,都是搞教育的,以这样僵化的思维,如何面对多变的客体?
这样的例子很多,固化思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面对对象。应尽量全面的、客观的考量评判对象。而不是以标签认知来标注对象。
那么怎样避免固化思维
避免固化思维,有助于我们的认知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给人以笃信的力量。
1、不断的学习
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运用场景化认知代替标签化认知。标签化是指我们由于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后,会以我们的认知来抽象事物,以便于见解的表达。又由于语言和思维的不可分割性,使得我们的思维也相应的简单化、概念化了。所谓的场景化是还原事物所在的场景,充分考虑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周边因素,进而给出相对丰满的对象。
我们的不断地学习,就是拓展我们视野的有效方法。
2、学会共情
我们常说一句话“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其实共情力是被严重忽略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达到与对象视野融合,进一步观点达到融合。只有这样的思维形式,才能走出自我的狭隘。现在由于诸多的原因,人们的自我意识都相对增强,而共情力却相对的成为人们稀缺情感体验。
共情能力意味着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超越自身的自恋能有效地避开自我头脑里的固化了的标签,并以人性的底层情感(或可称为潜意识),体验到对方的心理层面的感受,体会到对方的理论的自洽,对方的自洽的延展性,才是对方的理论基础。延展性的不同,才是不同观念的差异所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知道对方的想法是哪来的”。
有些以处理问题为职业的工作者,当体验到对方心理层面的感受,多数会从自我的内心生成相应的方法,这本是多数人自身的能力所在。世上的方法论之类的书,只是供我们处理问题时更艺术的参考(针对那些唯方法论者)。
3、多个纬度思考问题
我们在面对对象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就事论事的考虑问题,多数仅限于三维的空间(对象、对象的位置、周边的环境)往往忽略时间的维度。
例如在教育问题的上,我们很少就孩子一生的时间跨度考虑问题,试问有谁没有偶尔考试考砸的时候(或许都不记得了),这偶然之为对一生有多大的影响哪。若不是以孩子的一生的考量,每次考试无疑都是最重要的,但从一生考量,学生时代所学的只是经过实践证明和严格的逻辑自洽为正确的“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孩子将来的社会协作体系中有精确的沟通意义,但不一定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信息发展的太快)。
维度的提升,直接带来的就是影响事物的变量数的指数级的增加,而低纬度的因果关系中的因果链从高纬度看可能不复存在,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提高自我的格局
格局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我们的思维无不受我们的格局所限制。格局越大对事物的认知越通透。格局越大能更洞悉对事物的更多的影响因素,对事物的把握也就更全面、更笃定。如宗教体系,他在一般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外,还有一套宗教的解释体系,因此。相对而言,宗教显得较宽容(只是一种解释)。
人们常说的上帝视野也指的是我们要有“上帝”的格局。我们现在普遍的焦虑感,有很大部分是我们视野的狭隘,处理问题的方法乏力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