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三宝,长生不老。引言
养好三宝,长生不老。
养好三宝,长生不老。引言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养生,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已步入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
所谓精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就是指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类物质。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生之本也”。周澂之曰:“精者,有形者也”,“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读医随笔》)。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则,然精生于谷”(《医门法律》),以及《内经》:“精化为气”“化生精”“气生形”。
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津,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因此阴精充盛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强。
精的来源
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是秉受于父母的造化生殖之精,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作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断地有物质补充,才能保证其精不亏,才能发挥其功能,这种物质即是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是来自饮食的营养物质,亦称水谷精微.有了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如何保精?
1,修身养性,“心神失守,相火妄动”,肾精暗耗。充实精神世界,开阔心境,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养成良好的心态和洁身自好、积极向上的好习惯。
,2,节欲少嗜,即是减少和避免不良嗜好,如嗜烟、嗜酒等。色欲伤精,情欲伤心,嗜烟伤肺,嗜酒伤肝,嗜食伤胃,色欲、情欲和嗜欲,久必伤肾,令肾精耗竭,元气大伤。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就是说毫无节制的房事,纵欲无度,性生活过频,最终就会导致肾精的耗竭,年过半百而衰。“以酒为浆”虽然伤胃损肝,其实质是损伤肾气。适量饮酒可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过多饮酒必导致肾气受损而影响健康。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长期大量饮酒能够引起股骨头坏死。但节欲非言禁欲,欲之道,贵在节、少、和。
,3,填精补肾
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说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自气血”。故注意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
《千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
怎样才算“饮食有方”呢?
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而已。
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补”,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总之,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的保养是很重要的。
所谓“气”
其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
气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且是正在发挥特定功能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总括。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寿亲养老新书》“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如何养气?
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
“一者,少语言,养气血;
二者,戒色欲,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咽津液,养脏气;
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美饮食,养胃气;
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此七者强调了“慎养”。
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极(过度)。”我国流传下来的多种健身运动及气功,就是以动养气的宝贵遗产。
所谓神
是特定功能的外在表现。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张介宾推之于医,则神圣、工巧,得其神也……察之形声,则坚凝深遽,形之神也……诊之脉色,则绵长和缓,脉之神也……清苍明净,色之神也……”(《类经图翼?医易篇》)等说法。
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
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体现。古人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
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这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神
广义的调神,泛指调整我们的这种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使之接近更加健康的境界。所谓顺从神,即是顺从更加健康的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狭义的调神,即是指调节心理活动。
精、气、神三者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根本无法截然划分的一个整体。
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所以保精是养生的关键。《类经·卷一》中说:“善养生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精是气的根,气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亦生,无气亦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
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
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常,就是生理状态,反之就是病理状态。这些都明显地说明了中医学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的整体观。
养好三宝,长生不老。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