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改如何“拯救”他

2023-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山东董纯

“纯姐,3班有一个大宝在趴着门缝听课你猜是谁?”数学老师从办公室进来,带来了一个消息。

“小胡?”

“一猜一个准!你也怎么知道是他?”数学老师不解得问。

“小胡现在都快成眼中钉了,语文作业不写,课堂内容跟不上,我天天一大早来查他的作业,上课提问着背,其他科想必也一样吧。”最近几天我确实是看小胡“不顺眼”。一个前十名的孩子,学习习惯竟然如此之差,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下课后,物理老师把小胡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小胡说作业没带回家。唉!又是这样,前天晚上十点多也给我打电话说作业没带,初四的孩子了带个作业也丢三落四,这也没谁了。昨天我特意叮嘱他把语文作业带回家,没想到物理作业也没带。

看着这么聪明的孩子学习动力如此不足,真是感到非常的惋惜。小胡身上跟儿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脑子很聪明,但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不愿记笔记。这样的孩子内驱力缺乏,外力是很难打破的。只有让他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激发他的内驱力。如何激发内驱力呢?我想到了木桶效应。

理科是脑袋聪明孩子的优势学科,如果能在他说擅长的优势学科找到优越感,让强的更强,从而带动文科的弱势。本来小胡之所以能够在语文大比分失利的情况下还能够位居班级前十,这较之先前的班级前五的退步更多的原因还是文科拉分。而另一个小男孩,看似平时学习态度端正,但他是偏文科的学生,数理化门门拉很大的分数,所以成绩总评还是不如小胡。

孩子偏科是正常的、自制力差也是正常的,往往老师对孩子的期望会驱使老师不由自主的去严格要求学生达到自己预想的期望值。一但孩子做不到或者出现开小差跟不上步伐的时候,老师就会“恨铁不成钢”,狠狠的批评,爱之心责之切,但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我承认在中考迫在眉睫的时候,我浮躁了,焦虑了,天天盯着小胡是个事了。

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我也放下了自己的执念,跟小胡心平气和的谈谈,小胡也意识到,既然数理化是强项就要认真对待,不能够丢三落四的不完成作业。语文虽然不是很擅长,但是很上每节课的课堂节奏,认真审题做题,应该会有十几分的提升空间。在剩下的一百天的中考冲刺时间里,没有时间刷大量的题,也可以做好错题分类整理工作,争取把书本知识细化掌握。发挥理科的“长腿效应”,争取每科也能提升5-8分。这样就能回到原来的班级位次上,如果真能像设想的这样,上高中是没问题的。

当通常的教育方法不能对孩子起到作用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要求与孩子的能力水平、孩子向上的意愿是否匹配。从孩子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让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的为了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