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

2020-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More_b7a7

鸡跟鸭讲,本身语言的不同而导致的讲不通,只能大眼瞪小眼。还有就是说着同一种话却彼此都不明白彼此的话的意思。

我做了一周的“鸡同鸭讲”的留心关注,分享一下自己想法。

1. 语种不同,而造成的眼碌碌

海外市场的生意,肯定会碰到语种不同的问题。即使同是英语,也有口语发音的问题,术语不同的问题。溜溜的英语当然好,除此形象的照片、实物、图表等展示在沟通上可以加分。

2. 即使语种相同,文化不同,也造成眼碌碌

公司前辈分享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不同地区/国家在这六项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权利距离指数

个人主义vs 集体主义

男性化vs 女性化

不确定性规避指数

长期导向 vs 短期导向

放纵 vs 约束

这个文化维度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 “全球抗疫中各国不同应对的文化心理”。这次的新冠病毒,大陆靠集权(全国封锁、全力支援武汉)、集体主义(全民自觉隔离  众多医务者高负荷工作)、长期导向(妥协务实 有储蓄可以抗2-3个月没工作)、约束克制(自觉戴口罩 隔离不出门),艰难拿下抗疫之战。

大陆的这种文化特色,在抗疫中起了很大作用。在面对大灾大难、大事上是积极有效的。可以集全国之力办大事。

3. 即使语种相同、大文化相同,视角不同,也会造成眼碌碌

这点,在双方吵架的时候表现的特别淋漓尽致。不管是夫妻吵架,还是公司的不同部门吵架。基本因为双方关注点不同,多是自顾自表达,各自执己见。这个时候,赢好像不重要,辩个输赢才重要。

再比如领导在会议室里一通长篇文,在企业群里一声吼,他觉得很重要,可下面的执行层呢:不是一头雾水,就是漠不关心。各理解各自的,没起到沟通效果,没在执行上达成一致。

“眼碌碌”不可避免,除了语言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的不和而同,从个人经验上讲,有几个技能可以用:

1. 稳住情绪。

情绪安定,心就定,才能让自己听别人讲。

2. 听进别人讲的。

安静地听,不插入自己的观点,只有在自己没听明白的时候,才问。可以打断问,也可以等对方讲完再问,视情况而定。

3. 在对方讲完后,自己再呈现一遍对方观念。

确认自己理解了。

4. 弄清楚对方的表达,你就可以处于他的频道。

而对方这时候因为被理解,而放松下来,往往乐意向前尝试一步。沟通起来就不会“眼碌碌”了。

5. 在弄清楚对方频道后,自己的频道还重要吗?

也许不重要了,你只需要了解对方的频道就可以;

也许重要,你需要让对方了解并按你的频道进行后续合作。那该怎么办呢?试着用对方频道的播报来说呗。其它方法呢?其它方法呢?自己想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