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浅述(校对稿合刊)

楞严经浅述十(五次徵心 执心随有)

2019-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南无韦陀菩萨

12.楞严经浅述(五次徵心 执心则随有)

楞严经浅述十(五次徵心 执心随有)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阿难就越来越不自信了,就引用佛说的话,我曾经听佛给大家开示,心生法生,法生心生,根据佛说的话,我今思惟,我就想,想什么呢?

【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即思惟体”什么意思啊?我能思惟的就是我的心。“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我分别什么,然后就有一颗什么样的心,我看见什么就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心,我听到什么就能有一个什么样的心。这个实际上讲的就是六根对六尘然后产生六识,就是我们分别的妄心,(认为)分别的妄心就是我的心,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这一句是佛提炼的阿难的观点,你不是说了吗,心生法生,法生心生,随合随有。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这是假设,如果这个心无体,它就没法合,有体才能合嘛,就是要有一个能够依靠的才能合,才能够粘的上,如果它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依靠,你怎么能够粘的上哪?粘不上的。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这段是假设的话,如果没有体,没有一个可依靠的。这个体实际上是指可以依靠的,是不变的,变的话就不是体。大家注意,这个体是不变的,不变的体性,能变就不是体性。所以,如果说无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当然你就没法合、粘不上。如果说你没有这个不变的,你能合上,本来十八界,那就多出一界叫十九界,本来六尘就多出一尘来就成了七尘。佛说的法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十八界实际就是把我们宇宙万法都涵盖完了。如果说它没有体性,他是讲“随合随有”,说明什么?说明你的心是变化多端的、变化无穷的,不是不变的。那么它可变的,就是可坏的,可坏就不是体了,因为体是不变的。你那个心变来变去,怎么叫体?如果说可变还是体的话,应该十八界多出一界来,成十九界了,所以“是义不然”,不是这样的。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前面讲没有体,没有体的话不成立。有体的话什么情况?假如有体的话,你这个手捏一下你的身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你捏一下你的身体,是不是就有感觉?你这个心就有分别,这个分别心从哪里出来的?从里面出来的,还是从外边进去的?你捏的话,“哎呀”好痛,你痛的这个分别是从里边出来的,还是从外边进去的。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

如果从里边出来的,“还见身中”,还是能看到身体里边的,说明心在身内,就成了“心在身内”了。

【若从外出。先合见面。】

如果从外边来的,就成了“心在身外”了。心在身内、心在身外前面都已经分析完了。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言,“见是其眼”,意思就是说,见是用眼睛看到的。但是“心知非眼”,就是说我这分别的心不是眼,我所理解的这个见,不是你刚说的那个意思,“为见非义”,跟你说的不是一样的。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若眼能见”,如果眼睛能见的话,能见的是眼。因为他刚才讲了,“见是其眼,心知非眼”。这是佛顺他这个话说,你认为这个见是眼,如果你的眼能见的话。好比你在房间里面,“门能见不”?你说能见的是眼,人死了眼睛还在,它还能见东西吗?不能见了是吧。四大一分散,人的神识一离体,六根还在,但是已经看不到,也听不到了,就是这个意思。“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按你的观点)应该还能看到东西。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如果能看到物的话,怎么叫死呢?不叫死了。

这一段是说明什么意思?因为阿难先说的“见是其眼”,我能看到的是眼睛,“心知非眼”,我心里分别的不是眼睛。他把见与心的分别分开了,所以佛就顺着这话说,假如能够看到的是眼睛,人死了之后眼睛还在,但是看不到了。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

如果说你这个能分别的心,“若必有体”,如果有体、有一个不变的东西的话。

【为复一体。为有多体。】

你是一体还是多体啊?是一个体还是多个体?

【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现在在你身体里面,这个体是遍布于整个身体,还是不遍布于整个身体?这个分别心,它是在你身体的某个部位,还是在你的所有的身体里面?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若一体者”,如果是一个体,你用手捏一下你自己的四肢其中任何一肢的时候,“四支应觉”,四肢都会有感觉,既然它都有感觉,那么“挃应无在”,就是说你捏这个手(疼)是不固定的,(四肢)都有感觉,说明是不固定的。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如果你捏的这个(疼)有个固定的地方,“则如一体。自不能成。”你说是一体是不成立的。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

如果你多体,那成多个人了,如果说有两个体就两个人,三个体就三个人,一个体就一个人。

【何体为汝。】

既然是多个体,哪个体是你啊?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们用一个手捏另一个手指头,你捏一下,是不是我们整个身体都有感觉?都有感觉,是吧。说明我们整个六根是一体的,六根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也说明我们这个心,它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如果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它不会全部都有感觉,他在说这个道理。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如果是遍体,它遍布整个身体,就跟前面是一样的。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如果这个心不遍布整个身体的话,就是说摸你的头,也摸你的脚,头有感觉,脚就不应该知道,脚有感觉头就不应该知道。实际上不是这样,你捏头的时候脚也有感觉,你捏脚的时候其实头也有感觉。还是那句话,说明我们这个心它没在哪个地方,这个心不是一个实体,所以说它没在哪个地方,它没有固定的处所。从这个侧面也能够认识到我们这个心,它是没在哪个地方,这叫“妄识无处”。它没在哪个地方、没有固定的处所,为什么呢?因为心不可得,如果说它在某一个地方的话不就心有可得了嘛。说明心它不是实体,如果有实体的话,它就一定在某个地方,因为它不是实体,所以说它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

【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你说这个心随合随有是不成立的,是不合理的。这是第五点,“随合随有”。这个“随合随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妄想心。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见什么分别什么,心就在什么地方,这个耳根听到什么声音,心就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典型的一个妄想心。我们的烦恼其实就这么来的。

楞严经浅述十(五次徵心 执心随有)

我们开始听还是有点晕的,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学过逻辑学,这种一层层的分析就绕晕了,要是学过逻辑学的就容易懂。佛教叫因明学,我们社会上叫逻辑学,因明学就是逻辑学。这一段基本上都是用的因明学,你要是有逻辑学基础就容易懂,你要是没有逻辑学基础就不行。佛教的因明学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系统,我们在学的时候,刚开始要由浅到深。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阿难说:心在身内。简单破的话,既然你说心在身内,你能不能看到你身体内的情况。你说:我看不到。那你看不到肯定错了,显然错了。你看这很简单,是吧?其实佛就是这么说的。他是用了因明学,用了层层剖析的方法,其实就是说的这个事。你看不到自己身体的内部,你怎么说心在身内?

第二点,阿难说心在身外。这是身,这是心,心在身外的话,那么身心分离了,跟你还有什么关系?一个心,一个身,毫不相干。我怎么打你都没事,为啥?你没知觉了,是吧?我怎么骂你,你不应该有什么烦恼,我怎么打你,你也不感觉疼,不分别了,因为心在外了,是吧?实际上不是,骂你,你会心痛,对不对?打你,你就难受,说明心在身外是错的。刚开始有这么一个简单的理解,然后你再慢慢地看,它里面这一段段的文字,慢慢看,你把它看懂了,因明学就掌握了。刚开始看,你先理解中心点:佛是用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来破斥阿难的观点。你把握一个中心点就可以了。

前面学了五点了,第五点“随所合处。心则随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心攀缘什么就分别什么。攀缘在哪个地方心就在哪个地方,这不就是流浪生死嘛,烦恼就是这么来的,可见这肯定不是我们的真心。你要先有这么一个基本的认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