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人生我的程序猿之路

我为什么选择程序员

2015-12-17  本文已影响159人  断指鹤

回顾学生时代以及找工作的文章一篇……最近加班加的挺迷茫的

我是一个90初的男生。13年,带着一身稚气的我选择了北上,选择了成为一名程序员,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IT民工,码农。

选择北上是由于我老家是天津的郊县宝坻,一个距离北京不远的小县城。选择程序员是一系列阴差阳错的结果,那仿佛要从高考填报志愿说起。

天津是一个高考相对容易的省市,我的高考分数虽不高,但足以让我选择名牌学校的名牌专业。面对众多选择,我却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最终,没有特别爱好的我选择了比较火的电子专业,选择了南方一所比较有名的电子类院校,坐落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填报志愿只看学校排名、专业排名以及专业的就业情况,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如今,大学毕业一年后反过来看,选择兴趣这一点我不敢细说,只觉得一个人想要取得不错的成绩,不是这个人做事目的性非常强,就是他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抛去兴趣的因素,大学学校排名对于找工作确实有帮助,但专业排名真的不一定,学校排名第一的专业并不一定是就业最好的。火的专业也并不一定四年后仍然继续火。

退一步来讲,即便是真的进了一个名校的名牌专业,且四年毕业后那个专业仍旧比较火,但仍不能保证你一定有一个好的工作,因大学如何过对就业同样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大学如何过比名校、名专业以及火专业更重要。

初到大学的前几周,我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泡图书馆,翻看一本又一本的技术类书籍。说实话很多书由于背景知识有限,我根本就看不懂,最后只能翻看完简介后就丢掉换一本。

几周之后,初到大学时的兴奋劲没了,高中时的豪言壮志也没了,我开始渐渐地远离图书馆,除了考试突袭不再与图书馆有任何交集,直到大学毕业离开那一刻。

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我大学到底做了什么,貌似没有任何记忆深刻的经历与故事。若真的要找出来的话,可能就是大一坚持跑步一年,大二写了一部小说,计算机过了二三四级,大四做了一个垃圾网站骗了学校点钱(学校的一个科创基金)。

浑浑噩噩的度过了大学,什么也没有留下的离开了生活四年的地方。临行时心里有种被掏空的感觉,眼前的朋友一个转身也许就是一世。送别时我最怕有人哭,若是没人哭我能忍住不哭,若是有人哭了我就再也忍不住了,但那种场景岂会没有人哭呢?

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了电子类院校,毕业后进入IT企业似乎是顺其自然,但我可以选择是从事技术类工作,还是从事非技术类工作。结果很显然,我选择了技术类的工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还是源于一个很古老、很传统的思维——有一技之长就有了铁饭碗,就饿不死。

有了技术真的就有了铁饭碗吗?饿不死就是我们这一辈人的追求吗?

至少我现在觉得不是。我们把技术定义的太窄了,技术并不是独指掌握某项实体技能,不是非要会写代码、会画图、会制造汽车高楼等才算有技术。技术的定义可以很广,与人相处、口才好等代表情商的同样是技能,且还是当今这个社会极其重要的技术。在我看来,至少在当今这个社会,依托情商的技术要比依托智商的技术更加重要。看一看当今社会混的好的人就可以了解这一点了,优秀的技术员永远都是给人打工的。

虽当初择业的考虑点有些过时,有些古老,但这一条路也并不一定是错的。没有目标、不知该往何处走时,选择一条路走一走总比呆在原地好。况且技术员也同样有技术员的优势,因对着的是完全听从命令的机器,便少了些许世俗中的尔虞我诈。

差不多大三下我才开始学习如今安身立命的知识,页面前端开发,专业一点叫做web前端开发,工作内容就是做网站页面展现效果与交互,并凭借三脚猫的技术和同学一起做了一个网站。最终,在大四上半年校园招聘,我凭借三脚猫的技术找到了一份工作。

毕业招聘时有一点感触,身边的技术大牛多半去了知名IT企业,学霸级的多半选择了读研、读博或出国深造。不知道多年之后这两类人的人生会如何,哪一类的人生成就会更高一些?

工作一年之后,我又注意到了另外一件事。校招时小公司很少能招到大牛,即便是给出的条件不错,但社招时小公司却能够招到大牛,这是否能说明工作可以让人的心态发生改变了呢?是什么让大牛的心态发生转变,甘愿到小公司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