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红军的来历
师:同学们好,你们知道红军的来历吗?
1927年十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1928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湖南、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再加上井冈山赤卫队,四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又名红军。
师:所以井冈山它被称为——
生:天下第一山。
师:又被称为——
生:中国革命的摇篮。
师:井冈山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
围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设有五大哨口,它们像战士一样屹立在井冈山茨坪中心。
1928年8月下旬,敌人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
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一起欣赏一下)
驻守在井冈山上的红军依靠具有天险之黄洋界哨口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退了四个团以上的来犯之敌。
二、引出诗词《西江月 • 井冈山》
师:毛主席在返回井冈山途中,闻听战争胜利的喜讯,欣然挥笔写下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自读提示)
2、指名读,(老师)学生评价(先说说优点,再说改进)后,学生再读。
3、整体感受(战争的喜悦之情)这是一场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
请同学们翻到书本26至27页,读一读,告诉老师红军是如何攻敌的?
(1)学生一至三
(2)战斗场面如何?
那么同学们能够从诗句中找到相关的词语吗?我们先来看上阕。
4、解诗意。
(1)词的上阕描写了战斗的场面,(出示上阕)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你能看见什么?又能听见什么?
预设一:敌军
敌人多,战斗不容易
预设二:旌旗
战旗,工农红军第四军旗帜
预设三:军角
战鼓声和军号声
(2)同学们听一听,告诉我听着这样的声音,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画面?(播放擂鼓和军号声)
预设一:敌人与红军打斗
预设二:群众在摇旗
预设三:赤卫队拿大刀与敌人厮杀
(3)除了战鼓和军号声,还能听见什么声音?
预设一:喊杀声
从而我们感受到了这场战斗场面十分壮观。
(4)这场战斗十分不容易,你从哪句可以感受到?
敌军围困万千重
是啊,敌人将红军——层层包围,重重包围。红军表现如何?
我自岿然不动
像泰山一样屹立不动,面对强敌,红军害怕吗?胆怯吗?那这就是——敢于斗争 临危不惧(板书)
(5)如果说上阕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那么下阕则告诉了我们这场战斗胜利的原因(出示下阕)
(6)读一读,告诉老师,你能找到胜利的原因吗?
预设一:黄洋界上炮声隆
是啊,炮声宣告着战斗的胜利,也意味着战斗的结束。
预设二:早已森严壁垒
事先做好了防御
预设三:更加众志成城
众,指的是——红军、赤卫队、群众
他们心连心,组成钢铁城墙。
你感受到什么?
红军和群众团结一心。
是的,这场战斗能胜利就是因为红军依靠群众,团结一心(板书)
5、全班齐读。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创造了战斗奇迹。让我们一起借助朗诵把这份喜悦之情表达出来。(齐读)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作为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永远和诗句一道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四、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
耸立在翠柏苍山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告诉我们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1、学生讲红色革命故事。(艰苦奋斗)
2、老师讲(识别带的故事)(不怕牺牲)
正是这些精神感动着我们,而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井冈山精神。
2016年,习近平在井冈山考察时曾说:“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最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不用像先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也要继续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五、传承井冈山精神
那么同学们,我们该怎样用井冈山精神来指导我们学习和生活呢?
预设一:遇到学习困难,该怎么解决
预设二:班级比赛,哪里提醒团结
六、升华主题
回顾历史,重读这首词,总能令人想起战火纷飞的岁月。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既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又保住了红色的火种。而井冈山也成了毛主席心心念念想回去的地方。1965年5月,72岁的毛主席终于重回井冈山。据说一下车,他就直奔黄洋界,站在黄洋界的山头,看了许久,然后深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黄洋界”
我们来一起来欣赏这段珍贵的视频——
(视频)
1.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师生合作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告诉我们——
(学生说,世界上没有困难的事,只要愿意做;世界上没有爬不过去的山,只要你愿意去攀登)
这不就是井冈山精神的集中体现吗?
3.抒情结束(音乐起)
巍巍井冈,峰峦叠嶂,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此燎原。山河为碑,历史为证,如今,踏着红色的足迹一路追寻井冈,千里故地已是旧貌变新颜。这片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正等待我们去书写新时代壮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