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夺嫡”骨肉相残,康熙的继承人之争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继承人问题常常就是“国本”问题,一旦在择储上出了问题,一个国家的社稷之本就会陷入动荡。
比如,明朝万历时期就发生过一起“争国本”的政治事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继而对郑贵妃之子朱常洵青睐有加,同时,他对长子朱常洛极为厌恶,于是便试图将幼子朱常洵扶上太子之位。但万历的这一意图迅速招致诸多大臣和皇太后的强烈反对,于是,一场关于太子之位的争夺战便在皇帝和朝臣之间开始了,双方互不相让,并僵持了十五年之久,由此引发的党争问题更是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康熙皇帝同样也在“国本”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差点儿酿成一场大祸。
一,废除太子胤礽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多子多孙看作福气,而康熙皇帝一生生育了三十五个儿子,排除掉一些早夭的,叙齿的有二十四人,这福气未免有些爆棚,以至于出现了“乐极生悲”的局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九龙夺嫡”事件。
在康熙后期的历史上,储位之争持续了很多年,当时的许多政治问题都与“九龙夺嫡”事件有着密切联系,而这场储位之争几乎颠覆了清朝的江山社稷。
而这一切还得从事件的中心人物皇太子胤礽说起。
老实说,胤礽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太子,因为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出生的第一天就成为康熙的皇位继承人(这是因为胤礽的生母赫舍里皇后难产而死,康熙出于感念夫妻之情,便将胤礽册立为皇太子)。
对于这个新立的太子,康熙是倍加疼爱。胤礽起初也确实优秀,完全符合康熙眼中继承人的标准,康熙对这个宝贝太子称赞说“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对于这样一个优异的太子,康熙真是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所以,康熙对太子更加宠爱,后来,这种宠爱逐渐转变成了溺爱。我们现在知道,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会出现缺失,胤礽也走上了这条老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性格变得越发骄纵,无视别人的感受。
作为太子,胤礽是要什么有什么,可他依然贪财好利,穷奢极欲。在康熙皇帝南巡之时,胤礽也跟随着去了,所到之处,胤礽对地方官大肆勒索,如果有人怠慢了他,他便会大肆报复。
对于太子的所作所为,康熙全都看在眼里,但这些事情在康熙看来还没有越过底线,而且此时的康熙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因为他注意到另外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这就是索额图的权势越来越大了。
索额图是谁?
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个儿子,是赫舍里皇后的叔叔,也是皇太子胤礽的叔姥爷,他曾帮助康熙皇帝扳倒了权臣鳌拜,并因此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功臣。后来,因为亲戚关系,索额图和太子来往越发密切,为了讨好太子,索额图甚至倡议让皇太子穿衣用度都按照帝王的标准,这简直是作死的行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突然下令抓捕索额图,罪名是八个字:“议论国事,结党妄形”。虽然康熙没有点明是议论什么国事,又结的什么党,但是,想必你也能猜得出来,所议论的就是太子之事,结的就是太子一党。
就在索额图覆灭之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带领诸位皇子巡幸塞外。途中,刚满七周岁的皇十八子胤衸突发恶疾,到了病危的地步,康熙皇帝对这个小皇子格外喜欢,急得团团转。可就在他万分焦急之时,康熙却发现,皇太子胤礽不仅毫无关切之意,还一脸的冷漠。
康熙既气愤又伤心,在他看来,此时的太子已经三十四岁了,竟然毫无兄弟亲情,这种人怎么配做太子?怎么配做一国之君?
没过多久,皇十八子胤衸不治而亡,康熙将怒火全撒在了太子胤礽头上,把胤礽骂得狗血喷头,但胤礽不仅没有悔改之色,反而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这也难怪,太子胤礽从小就锦衣玉食,受惯了疼爱和宠溺,哪里受得了这样的辱骂?
看到太子这样,康熙几乎气昏过去了,他当即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并下令将胤礽拘捕。回到京城,康熙就将胤礽关进了咸安宫,并在九月二十四日这天,宣诏天下,废黜太子胤礽。
二,幽禁大阿哥胤禔
在太子被废后的一段日子里,康熙常常寝食不安,也常常在大臣面前涕泪纵横,几乎是心力交瘁。可就在康熙为废太子事件神伤不已的时候,一个人突然冒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大阿哥胤禔。胤禔跑到康熙皇帝面前说道:“如果父皇想要杀掉胤礽,又觉得不方便下手的话,儿臣可以代劳。”
康熙听完这话,简直目瞪口呆,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竟然要杀害自己的亲弟弟。胤礽就是因为毫无兄弟友爱之心被废黜的,没想到刚废了一个胤礽,又冒出来一个比胤礽还无情无义的人。
但胤禔并没有注意到康熙的表情,他接着说道:“有一个相面人叫张明德,据说他相面非常灵验,曾给八弟胤禩相过面,说胤禩日后必定大贵。”这话的意思是说胤禩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
听了胤禔的话,康熙登时明白过来,看来这胤禔和胤禩私底下关系不浅呢,已经结党了,必须彻查。
后来,三阿哥胤祉也站了出来,他向康熙打起了小报告,说胤禔暗中指使蒙古喇嘛通过巫术诅咒废太子胤礽。
巫蛊在古代向来都是死罪,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就是血淋淋的证明。康熙当场大怒,派侍卫到胤禔府邸之中搜查。果不其然,当场就抓获了三个蒙古喇嘛,同时搜查出大量行巫蛊的小人儿,这三个喇嘛对胤禔谋害胤礽之事供认不讳,可谓人证物证俱在,无可抵赖。
这个时候,甚至连胤禔的亲生母亲也站出来,指责胤禔大不孝,请求将胤禔正法,也就是让康熙处死这个忤逆之子。康熙毕竟仁厚,做不出这种事儿,杀既然杀不得,那就削夺他的王爵,将其终生幽禁。
自此以后,那暗无天日的小木屋就成了胤禔的全部人生,至死他都没能再踏出半步。
三,惩处八阿哥胤禩
康熙处理完胤禔之后,接下来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八阿哥胤禩身上,因为胤禔和胤禩之间似乎关系不浅,同时胤禔还爆出了张明德事件,这就不能不让康熙怀疑胤禩了。
胤禩是皇八子,排行并不靠前,而且他的母亲是辛者库的贱人,形同囚犯,这样的出身并不好。不过,胤禩从小就是个奋发向上的孩子,别看他先天条件不好,但他才华出众,气度不凡,举止儒雅。而且,胤禩还很懂得笼络人心,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全都依附于他,就连大阿哥胤禔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康熙下令对此事彻查,立刻抓获了张明德,经过一番审问,果然真相大白。原来,胤禩一直觊觎皇位,而且还勾结胤禔,企图杀害废太子胤礽。康熙震怒,下令拘捕了胤禩,同时还将相面人张明德处死。
九阿哥胤禟见形势不妙,便怂恿十四阿哥胤禵说道:“此时你我不替八哥说话,更待何时?”听完,愣头青的十四阿哥胤禵向康熙奏言道:“八阿哥实无谋夺储位之心,儿臣愿保他!”
康熙怒不可遏,大骂道:“你们两个畜生,是指望着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基,封你俩当亲王吗?你们以为这是兄弟义气,我看这就是水泊梁山的义气!”水泊梁山的义气,实际上就是江湖哥们儿的义气,康熙显然是在骂胤禵没有立场,一味包庇兄弟。
胤禵闻言,惊恐不已,他一边磕头一边发誓说:“儿臣若有此意,天诛地灭!”
怒气已经让康熙失去了理智,他陡然而立,直接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用刀指着胤禵说道:“你要想死,朕就成全你!”
在场的皇子们都傻了眼,在五阿哥胤祺的带动下,众人纷纷跪倒,替胤禵求情。康熙也冷静了许多,“如果真的杀了自己的亲儿子,这传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都看朕的笑话吗?”于是,康熙扔了匕首,拿起木板,就去抽打胤禵。
就在这个时候,胤禟又来劝阻康熙,这让康熙看清了胤禟的嘴脸,他和胤禵根本就是穿一条裤子的,挥手就抽了胤禟两个大嘴巴。之后,康熙也懒得继续和这群不肖之子纠缠,怒喝道:“将胤禟、胤禵拖出去重打二十大板。”
如此一来,胤禟和胤禵不仅没能成功营救八阿哥胤禩,反而让自己也成了戴罪之身,当然,胤禩仍然处于关押之中,等待着康熙的审判。
四,再次废立太子
过了月余,康熙的怒气渐渐消散了,他探望了八阿哥胤禩以及废太子胤礽,康熙对于父子之情终究还是留恋的,他并不想痛下杀手。
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在畅春园召见了满朝文武大臣,他决定进行一次“民主选举”,让大家做一个投票,谁适合做皇太子。
经过一番投票之后,投票的结果呈递在康熙面前。康熙一看,脸色瞬间铁青,因为所有大臣几乎都投给了八阿哥胤禩。
康熙之所以生气,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最厌恶派系党争,不希望看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事实上,康熙一辈子都在和党派做斗争,先是除掉了大权臣鳌拜,然后又是索额图、明珠,紧接着又是太子党,如今所有人都拥戴八阿哥胤禩,这说明围绕着胤禩已经形成一个权力中心,这让康熙无法容忍。
好家伙,真没想到,居然这么多人带头。康熙越想越生气,胤禩只是一个贝勒,一个贝勒就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若是让他当了太子,那还有我这个皇帝吗?
接下来的日子里,康熙皇帝对这件事严抓不放,对这个日渐形成的“八阿哥党”进行了严惩。而且,经过这番折腾,康熙突然怀念起废太子胤礽来。就在这个时候,康熙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康熙梦到了早已故去的赫舍里皇后,她的音容笑貌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这种思妻之情自然会延伸到儿子胤礽身上。
终于,康熙做出了决定,就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十,康熙诏告天地宗庙,正式宣布将胤礽释放,并重新册立为皇太子。
康熙确实给了胤礽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胤礽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了,你让他突然改变以前的劣性,这怎么可能呢?
没过多久,步军统领托合齐被人举报“欺罔不法,贪恶殃民”,在一番彻查之后,康熙发现托合齐与太子勾结,意图逼宫的证据。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贪污受贿案了,而是一桩赤裸裸的谋逆大案。
此时的康熙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气愤了,因为他已经心如死灰,对于皇太子,康熙除了彻底的失望,已经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巡视塞外回京的当天,正式宣布废黜太子胤礽,谕旨上写道:“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引自《清圣祖实录》)
太子胤礽再一次被囚禁于咸安宫,从此他再也没能走出去,和大阿哥胤禔一样,在这铁窗之中了此残生。
自此,这场“九龙夺嫡”的皇家悲喜剧算是画上句号了,康熙皇帝也即将走到他人生的终点,但是,历史从来都没有句号,只有无尽的省略号,等待着后人去填补。
——摘自烽火无烟《雍正反腐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