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椋鸟飞行——复杂系统的奇境(十三)

2023-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花间星事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粒子中间发生强烈碰撞时它们的轨迹就会发生变化,而且会产生更多新的粒子。因为质子和中子是复合粒子,在碰撞过程中变成的碎片无法完整的反弹出去。这种反弹碰撞的频繁与否决定了能量,有一些高能的情况可以用公式计算出来,这样的结论让理论物理学家感到欣喜。在研究的假设阶段,所有已知理论中相互作用的强度都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增加,除了可能类似于电磁相互作用的情况,由于这种情况,本身带电所以计算起来非常困难,也无法知道它的正确性。但是俄罗斯天才的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发现了控制高能行为的函数,让这一理论研究得到了重大突破。

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表明,它们之间已经越来越彼此依赖。虽然在技术消费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并不稳固。一方面因为科学家有着某种程度的固执,他们经常在公众舆论面前过度炫耀科学是值得信赖的,而有时候他们的观点是有局限和偏颇的。另一方面将科学看成智慧并不是件太妥当的事,加上占星术,顺势疗法还有一些反科学的实践活动,人们也对科学家产生了一定的偏见,甚至有人认为科学成果是某一种高级巫术,其玄妙之处只有少数行家才能理解。这样的观点将科学推到了它的对立面,原本理性的东西变成了某种伪魔法。

如果盲目的相信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需要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当罗马人掌握了希腊的技术时,他们并没有太关心科学。当时狂热的教徒心安理得地杀害了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根本没有考虑这样的行为带来的长期后果,反而因为消灭了世俗知识而欣喜若狂,在他们眼中这些知识都是有害无益的。即便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有些地方依然发生着同样的情况。 大工业对科学研究日益冷淡,越来越多的项目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在意大利无论是对科研还是对文化艺术的投入都在逐年缩减。是否重视这些看似无法有产出的领域可能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区是否发达的标准。

事实上科学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其文化价值。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当今的科学家在做些什么,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让大众了解科学是什么,使尊重科学成为一种文化。虽然要教那些硬核科学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人们也会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基础知识不可能理解科学,然而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正如科学家们在研究时会大量用到直觉,人们在了解科学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本能的感应。就像在欣赏艺术时,人们不会因为是否专业而妨碍对美的感知力。只有对想了解的东西有强烈的渴望,自然会找到那条通达的路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虽然有些烧脑,但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努力从一位研究高深物理内容的科学家变成畅销书作家的角色转换过程。这样的努力正是基于科学家的理想和热忱,虽然不容易,却令人惊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