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逆读法——商业认知类的书怎样读
有的书的作者是高手或者带着专业光环,书里面提出的观点很有名,亮眼,好像毋庸置疑的样子。
比如美国有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核心都是 “一万小时定律”。
很多人将书中的观点提炼出来,就一个意思: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第一次遇到“一万小时定律”,有人就觉得果然是自己不够努力,怪不得不能成为专家。
天呐,读到这里我也有这种感觉,如果权威,如果有明确的定义或者是举例,我就会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或者感叹自己的井底之蛙,好像很无知
但,往下看。它提醒你警惕了
“ 你在读书时,经常有认知升级的感觉,说明你本身缺乏一个坚固的思维体系,容易被别人带着走了!
面对新的底层逻辑,我要做的不是全盘接受。
比如 :“一万小时定律”, 作者写,他一次看也觉得很有道理,但很快就意识到问题。普通人这辈子花在买菜、做饭、吃饭上的时间一点也不少,也没见几个人成为美食家?从小到大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也不少于一万小时,为什么还是开不了口?
大概是因为“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不通这些问题,后来又火了一本书《刻意练习》。这本书指出仅有“一万小时”还不够,还得有专业的方法、专业的反馈,循序渐进地提高。
所以,作者认为 “一万小时定律”是有局限的,适合存在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的领域,各种依赖反复技能强化的职业,比如教师、运动员、演员、医生和消防员等职业,属于“一万小时定律”这个领域。 但是对于探索性的、前沿性的领域,如果其结果是完全无法预知的,那么就不适合“一万小时定律”。
比如,一个人学习炒股或者做宏观经济预测,这样的领域,各种干扰因素极多,运气成分又很多,就算你下了很大功夫进行刻意训练,恐怕也难成为靠谱的专家。
迈克尔·莫布森在《实力、运气与成功》中,把各种活动归结为实力与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事情靠实力的成分更多,有些事情靠运气的成分更多。像买彩票则是100%靠运气的活动,但是偏偏有人说自己掌握了买彩票的密码,就看你信不信了。
进一步研究还有人认为如果要成为顶级高手,天赋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莫扎特学钢琴绝对超过一万小时,但3岁就能弹好钢琴,这不是天赋那什么是天赋?所以说,通过刻意训练,在很多领域你可以达到专家水平;但如果要成为世界级大师,恐怕得需要一些天赋了,哪怕是在科研领域,一样也是需要科研天赋的。
市面上的书,都是高手或专家写的,他们各有各的看法,有的看法甚至针锋相对。如果我们不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读书,或者不认真想想作者写这本书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就容易陷入“光环效应”,因为迷信专家而放弃独立思考,这样,反而被书误导了。
学会批判性思维,即便是看一些写的不太好的书,一样会找到很多阅读的乐趣。比如书的观点你不同意,那就故意挑刺读,一边读一边想:“假如是我写,我会怎样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把低价值的书读成高智力的测验题,享受一下超越作者的乐趣,不也很好?
总结: 批判性思维,真正掌握逆读法的话,还是应该系统学一点批判性思维方式,这样你比较容易看出哪些问题隐含价值观冲突,哪些隐含不同的假设,哪些有逻辑性错误,哪些论据不可靠。没有这些积累,就容易变成为了抬杠去抬杠,就不是学习了。
选自秋叶大叔的 【 读书训练课 】
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