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无穷:什么是“我”呢?天天在说这个字。我认为、 我觉得、我相信 、我肯定。
飞雨:“我”不就是病毒吗?用太傻的话来说,“我”就是那个(大脑)病毒啊。可是很明显,我们现在并不能跟病毒剥离,而且(用)方便法表达个体区别(时),暂时我还没看到有更好的方式在沟通中去除“我”这个字。所以,作为一个符号。不用纠结,符号无法表达完整的内涵。
因为我们还在时间之内,必然就有你我他的区别。到了时间之外,合一之后,就只有“太傻”亦或叫“一”,那个时候自然就没有我了,不仅没有“我”,也没有了“你”和“他”。
“我”是我又不是我,这个我们心中都要清楚。但是在这个世界中,遵守规则而不为规则所困,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起码交流沟通的规则得遵守的,不然如杏所说我们建个群,难不成大家都在打哑语么?
显然我们还不能逾越这个规则,所以接受一切,理解一切,不做分别。这就是道法自然。当我们的身心灵合一之时,就减少了甚至没有了内耗,就有了充分的能量内求圆满,外得和谐。
那时有我也没有我。但未达那个境界时,就不能妄图“无我”,用“利他”来表达不知道是否可以更让人接受一些。总之,如其所是,我认为是当下最该有的状态。
我们身边,极少非常纯粹地利他无我的人,也当然没有纯粹地利己无他的人。更多的是,偶尔利己,偶尔利他的人。貌似,总在这两端中徘徊。用太傻的话来说就是“还没做出最终的选择。”最终的选择,在三维空间就两个:服务他人或者服务自己。
但一旦纯粹地服务他人或者服务自己,身上爱的光华就会被彻底激发,从而离开这一层世界而到达高一层的世界。
所以,徘徊在两端,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毕竟我们都活在相里。需要更多的体验。这也恰好是我们的使命。
那就让我们就这样,顺其自然地活在当下,活在责任与义务当中。让一切该来则来,当去则去。该知则知,当痴则痴。当生则生,该死则死。
不过,果真能做到这样,也离圣人不远了。可在过去几千年里,就2.5个圣人,咱们也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一首凡人歌,能唱得节奏分明,然后能稍微提升一点自己,就算特别努力的人了。
毕竟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本来就是颠倒的,我们能不把精力放在妄图妄想上,而是不断在事上磨,让自己远离颠倒梦想,从而能探得生命真谛的一二,为更好地觉知我们真正的使命做出贡献,我认为就很了不起了。
当使命达成,自然就返妄归真,那时的“我”就是“一”,就是“神”,就是“道”,就是“良知”,也是“老天爷”,谁还会再问“什么是我”?那个谁都没有了,自然也没有“你”和“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