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理与习得性无助

2017-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绿意_b091

——2017年9月水星《正念与接受》备忘

受害者心理与习得性无助

时间:2017年9月24日

地点:大溪地

主讲:T、戚贤、王丽玲、张旭兰、字文辉、陈勇和

    《正念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是9月水星的阅读书目。四位小伙伴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一堂集科普、理论解读、体验调动、案例分享的一堂有专业范的阅读分享课。期间T对于理论解读、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对接性讲解。让我们对于认知行为疗法有了更接地气和更多维度的理解。

    本次备忘,我将把自己很感觉的几个点提出来说一说:

1、受害者心理与习得性无助

    戚贤的分享主题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前世今生。其中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三个浪潮:第一浪潮:20世纪50年代的 传统行为治疗。

第二浪潮:20世纪70年代  认知行为治疗

第三浪潮:近20年  语境主义导向的认知治疗

其中在第二浪潮部分,她分享的事件、认知、情绪关系图。其实这个图多年前就看到过的,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印象和对自己的影响不深。现在再回到这幅图,它对当下的我,仍然还有很大警示作用。也由这个点让我体会到了包含在认知这个部分的每一个人的自我信念与自我价值观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力。

备忘的主题“受害者心理”就是取自一种根深蒂固的内在自我信念。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受害者,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被伤害了。是别人有针对性的有意为之。于是有这样信念的人,往往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和委屈,攻击常常一触即发。而究其根源,这种“受害者心理”往往源自与幼年时期,面对无助与恐惧的一个归因。

那么受害者心理会造成一种习得性无助吗?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受害者心理,往往让你沉浸与受迫害的委屈和愤怒中,无法看清客观事件本身的问题,也没有空间去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这种简单的、坚定的归因方式。往往让当事人,感到痛苦。从客观上TA看不到事件的真相,也就无从改善事态的发展。长此以往,TA就会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那就是,我又被迫害了,他人对自己总是太残忍和冷酷。对此我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观念的模式化的循环运行中习得性无助越来越深的影响者一个人。

2、“治疗师一定要关注于可以改变的领域。”——T

这一句话给我最大的触动就在于:经由反思之后,当发现自己的不当信念时,可以从自己最容易改变的点作为改变的开始。

3、 当你去全盘接受的时候,改变发生了。

这个点,其实在我们的平台上,说过很多次。只是说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就是同一个意思。一种全盘的自我接纳。当你开始有空间和能力去全盘接受时,改变也就自然而然开始了。由此也想起了,很多人不断的想要结果、想要答案,殊不知,当问题来了的时候不是要基于解决、急于让自己逃离。只有面见和接纳,才是改变的真正开始。

4、 忍受痛苦的能力。

如果说痛苦是人无法回避的一种存在方式。那么面对痛苦,可能就会少一些逃离、少一些焦躁、少一些冲动、少一些情绪的跌宕起伏。

这里也想到了T说的心智稳固化。

5、 情绪失控背后的丧失感,体面的活着。

在这个点我想说,在被丧失感深深锁定的人,要体面的活着真的很不易。因为在一次次情绪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调校。那么你将在这种死循环中不断的破坏人际关系、降低别人对你的认同的同时。你也将面临着更加猛烈的自我否定与憎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