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贵在悟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70833/8305c9fcaa233ba4.jpeg)
当前国学热,很多人都在读经典。我通过近期的经典学习有所思考,我认为要真正读懂,并学有所用,关键在于一个字——“悟”!
读经典关键是悟。理由有三:
一是语言障碍。初读经典往往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首先要克服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真要细读精读,身边离不了《字典》,当然许慎的《说文解字》最好。闯过文字语言的障碍后,读起来就会不再困难了。
二是时代隔阂。也许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由于时代不同,每部经典都有他特定的时代背景,他所描写的时代和矛盾,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我们很难去站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去触摸每个人物的灵魂,也做不到完全去认可书中所有事件发生的逻辑!也就是说,经典文学之所以难读,是因为它的任务压根就不是逢迎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的,它的价值是要反应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可读性自然就变得次要了!所以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最好多了解著者的时代背景。如果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就如同与故人在同一个平地上相遇,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相互理解,相互感知,这样才是读经典真正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之处,甚至是他们的难处。“当我们和对方有着人对人的把握时, 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而不再是单纯地当做经典,就如同翻过这座山,就有乐趣。”
三是心态所致。现在社会的人,人心普遍比较浮躁,生活节奏也更快,现实压力导致人们更喜欢碎片化的阅读。但经典有它特定的时代使命,那么他注定是厚重的,有深度的,在初读经典书时难免有些不适!
如何悟呢?方法有三:
读中悟。反思研读,书读百遍其意自明。你读第一遍,可能不知说云;第二遍似懂非懂;第三、第四在反复阅读中,往往突然有新的感悟。
思中悟。深入思索。这个索包括从字义上“索”,手头有本字典,最好有《说文解字》。从上下文“索”,本章往往有连贯性,可能理解了前边或后边的意思,此意也明白了;全篇中也是如此,比如《道德经》可能此语句,在别的篇章出现过,在彼处可能因前后语境不同,也许并不难理解了。
行中悟。学习中要知行合一,在实际生活中,在切身体会和实践中更能参透彻悟。举个例子,今日学习《道德经》45章,其中的第一句为“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意思是求缺,而不好理解,为什么不求完美呢?你看我们早上去菜市场买菜,琢磨着突然会有体会。在超市特别是大型超市,菜品如菜的长相、色泽都好看且整齐,这一般是大棚里的菜,长得大,很标致,看上去真得是好菜,但是吃起来真得不好吃。那菜市场自卖头的菜都是露天长得菜,看上去真得卖相不好,但是吃起来就是好吃,它有真正蔬菜的味道。这不正是:真正得道的事物表面看上去有缺陷,但是却无伤大雅,不伤害它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