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去成为一个同一性发展完成的人。清楚自己要什么,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我们很多人内心当中其实是属于同一性早闭:有投入,无探索。
简单来说就是走别人帮我们决定好的路。很多人生活得很努力,但是小时候目标是爸妈决定的,长大了是顺从社会的固有观念。每天过得很辛苦,很努力,也可能有不错的成绩。但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自己其实并没有仔细想过,走着别人告诉你的路,以为是自己决定的路。
这种问题在育儿的情况上就是,我们总是被各种自己的目标压得喘不过气来,然后也不敢拒绝,也不敢放松。就算偶尔叛逆尝试它路,稍微遇上挫折,就又快速逃回到这种大家都说对的路径上来。
父母如果能达成同一性的完成状态,想明白自己真正要什么,敢于闯,不怕错,无论成败都不埋怨外因,那么育儿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完成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脱离由出生而带来的行为模式。尝试用不同于过往生活经验的行为模式去育儿。就像我们昨天聊到的,用几年的时间去努力的做出自己想要的行为,成为自己想要成为人。以自己认同的方式去育儿。并且为这种育儿模式可能的结果做好接纳和负责的心理准备。
然后,再结合各种育儿的知识,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采用和选择经过时间考验的知识来与孩子沟通,通过学习,成长和发展。
在上面这些逻辑之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发自内心的,正真的认同。而不是那种同一性早闭模式的育儿:大家都说这样好,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反正每天认真照着做吧。
两种育儿的区别就是,遇到挫折和不顺的时候,前者会有更为持久和稳定的表现。而早闭的同一性,可能就要陷入到困惑,犹豫和焦虑中,反而会在困难当中更为长久的迷失。而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不顺利几乎是家常便饭。
然后,在这个大背景的下面,我们再说孩子的具体事情 。其实我们家孩子我相信她在老师那边一定是属于那种很“称手”的学生。老师如果想要做任何的教学,我们家属于那种很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并且做好良好配合的学生,同时也懂得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相信,这样的学生一定是受大多数老师欢迎的。我觉得我作为父母,尝试去了解孩子,了解老师,帮助他们做好“教学对接”的各种预备工作,剩下就是相信老师能够出色的完成他的任务。这就是我能够想到的了。
另外,我也和孩子沟通,让她更为充分的了解这个年龄段同学朋友是怎样的常态,鼓励她去多持支和帮助那些家庭同样也有着积极持支的孩子。同时帮助她去学会认识和理解那些状态不佳的同学和家庭。让她也能够做好与这类同学相处的原则。而这一步,其实也是让她成为那一类促成班级气氛是积极包容的一分子。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一种无私奉献。一个集体气氛是向心聚拢的,还是离散分离的,在这个集体里面的每个人都会受到其影响的。而一个好的班级集体气氛能够带来的促进作用和低质消极行为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但这个由于家长很难亲身体验,所以往往意识不到鼓励孩子为集体付出的价值。
而在以上这些内容的叠加之下,我们再配合老师的工作,社会评估的方式,教育公共部门的各种支持,我们才可能建立起一个普遍的,积极发言的课堂。
我最近也是看了一些国内关于教学的研究,感受到的是:大家都在做着尝试和努力,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竞争力。毕竟,出生率在降低,教育质量的提高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我觉得,我们对于教育的督促其实永远不会停止。孩子主动发言的课堂可能在每个人的努力下,会在未来的某一个阶段,突破那个临界点,变成一个普遍性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