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真相证明你的书白读了,你中了几条
读书是一件很酷的事,读完一本书的快感,真是让人喜悦满足。但是读书学习,不是过程为导向,而是看结果,不然那些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最久的孩子,都考清华北大了,那些干活磨蹭的老员工都升职加薪了。
读过,看完了,但很可能依然是白读了。先在脑海里想一下,如果你买了一本书,阅读它的步骤是什么。看看这5个假装在读书却白读了的真相里,有没有你的影子。
1、摘抄好句子
看似很认真,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好的句子就划线标记或抄录在本子上,读书成了一个不断记录知识、堆砌叠加的过程,而不是思考、整合、梳理。
那些摘抄下来的句子却恰好说明了什么叫做: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制定计划每天50页
有人读一本书的动作是,看总页码,制定计划:每天50页,6天看完。这样下来,如果能完成的话会形成一定的阅书量,但大多却如过眼云烟。一味追求读完的速度,或者沉浸在读过很多书的成就感中,会产生浮躁心理,很难为了知识和获得而沉下来。读书的意义便失去了。
在合上完成一本书时的快感,会冲昏头脑,让你忽略其实什么也没记住的真相。
3、忘了=内化了
A:“读过那本书,合上书就全忘了。”
B:“读了书忘掉很正常,都内化成你的知识了。”
A听了,信了。
读了书,有没有内化成知识的标准竟然是你读过,即使你知道自己都忘了,连书里说了什么都不记得,却仍然以为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了。这个逻辑如此说不通,却如此让人信服。
4、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想
完全投入在作者的思维逻辑和思想灌输中,不思过去,不想将来。既不会将书中的观点和之前的已有知识相联系,也不会结合现实中的例子去反思,更不会质疑和批判性思考作者的思维漏洞和整本书的优劣。
合上书的那一刻,这本书就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了。
5、看了就是结果
看过,是对一本书最好的交代和最后的承诺。然而,检验一本书是否为你所用,在于看过之后,你的行为有没有改变。如果只是看过,一切照旧,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相当于白看。
这些读书的坑,你踩过几个?反正我是从一个一个坑里爬过来的。读书无用是因为读的态度和方式不对,读书有用的人都是怎么读的呢?
1、带着目的去读
在看一本书之前,带着问题,看这本书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想要搞懂什么疑惑,读完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比如,平时看知识专栏、听书,都带着目的去开始,一般标题都会很直白的点明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你想学到什么,带着问题看,最后总结你的答案,对你有什么启发,和你之前认为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可以指导你。如果还有疑惑,可以继续探寻。我读成甲的《好好学习》是想明白到底什么是临界知识,之前听别人讲过,但仍无概念。还有临界知识怎么学,从哪里来。答案就在看完后写的一篇篇文章里。
2、评价标准:是否改变行为
读一本书有没有疗效的重要标准是:读了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如果读了和没读前是一样的,那么读书无效。你看书时的内心:“哇,说的太好了!这个说的就是我啊,是要改。”激动过后,抛之脑后。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当场的激动一闪而过,可惜了。
和一本书的相遇有三个层次,你没打开之前,书只是汪洋大海中散落的数据;你读了之后,它成了你的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行动,信息才变成你的知识。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称得上知识。正是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有轻有重,以慢为快
读书一旦陷入追求速度,就很难慢下来。但是一本好的书,尤其是知识干货、理论研究型的书,有些关键概念和技巧要硬啃才能懂。
这时候就需要读书人区分轻重,在关键知识点处,多下功夫,做笔记,思考联想,学以致用。这样看起来要很慢,比如弄懂一个概念,你需要反复联系例子,记忆一些关键词,画思维导图,可能几天还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时不要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焦虑“我怎么这么久还没看完。”只要一旦懂了关键要点,相信后边的阅读会事半功倍,你学到的也更深刻。
在不重要的地方快速阅读,对一些没营养的书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轻重得当,让读书的时间花在刀刃上。
4、思考+输出=变为己有
读书的时候很容易被作者牵着走,失去独立、批判思考的立场,这样读书就是“尽信书”,始终是别人的观点,你听过而已。比如你是新媒体,看到一篇《怎样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里面提到了七个写开头的方法,你觉得很有道理,但这还不够。你要想,我平时写开头用的是哪个方法,除了这些技巧,我还见过哪些写好开头的方法,我的XX文章如果重写开头用哪个方法合适,尝试改写一下。或者在下一篇文章中,尝试应用其中的技巧。这样知识才属于你。
关于输出有很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讲给别人听,之前写过一篇为什么“好为人师”的人都很优秀?提到了讲给别人听是很多大咖的输出方式,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可能会有人反驳“读个书要这么累吗?”“开卷有益,读了就比不读强。”如果你拿读书当消磨时光,当然开心就好。如果想高效地学到东西,让自己有所改变,那么摆正姿势才不会让你陷入假装勤奋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