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论想法

司空见惯是对美德最应该有的态度

2016-07-18  本文已影响49人  雪若瑾时

一位朋友跟我讲起他一个亲戚的如何如何孝顺,怎么怎么爱孩子,然后不停地感叹:现在这个社会这样孝顺这样爱家的人不多了。

微博上看到一个少年给老人让座引来赞声一片,一个美丽的姑娘坐地抱着一个昏迷的孕妇引来众人拍照,这也很正常。可是下面的跟评却屡屡出现“这样的人很少见了……”“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美德’二字怎么写?”

什么叫“这样的人不多了”?为什么会认为没有多少人记得美德怎么写了?美德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遥不可及?是谁在“妖魔化”美德?

一说起美德,多数人的脑海中会跟着蹦出这样一个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那就不明白了,一个由我们民族远古时代传承而来的事物,为什么还需要不停地去强调它,修饰它,倡导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她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她原本就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是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明明是最基本的,为什么还需要强调和引导?既然是习惯,又为什么需要去说教和宣传?这么成熟而庞大的价值观体系和精神宝库,需要的仅仅是继续发扬和创新升华嘛。

可是,各种题材和类型的传统文化与文明美德的公益广告,你肯定看过太多太多了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背不全也肯定能说出一半以上吧。

还有,在你呀呀学语的时候,你就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那么到现在你真的节俭多于铺张吗?

在你上初中时,你就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到今天你“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了么?甚至“幼吾幼”的同时“老吾老”了么?

在你上高中的时候你又学会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到如今你为了多少“恶小”,又不为了多少“善小”?

在你上大学的期间,你天天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挂在嘴边,那么你又翘过多少次课,挂过几门科?多少个周末用懒觉打发过去?图书馆的借书卡你用过几次?

再到大学毕业进入社会,谁人不知“言必信行必果”“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无良商家、失信企业、霸道条款甚至欺行霸市、钓鱼执法、恶意报复、杀人抢劫不也不绝于耳吗?

我们不无自豪地说: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是的,我们的祖先早已告诉我们要“仁、义、礼、智、信”,要谦和有爱,要知恩图报,要克己奉公,要廉洁清正,要勇毅力行。

当然我们的祖先也有没做好的,今时今日我们也不是不允许犯错和失德。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的社会都会有黑暗面,有好人自然也有坏人,我们确实应该赞美好人,倡导大家多行善事。

只是,拥有美德难道不是这个社会主流意识群体本应该从骨子里就认同的吗?

那为什么电视里面要变着花样一遍一遍地向我们吹着“讲文明树新风”的耳边风?为什么公交站的广告牌里要张贴着“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的宣传大海报?为什么公共场所的墙壁上要挂着“不大声喧哗”的各种标语?

越是强调什么越证明缺失什么。可美德实在不该成为天天被吆喝拉票的那一项。

美德不是沉睡在中华传统文化篇章中偶尔被今人拿来引经据典,以彰显满腹经纶的面子话;不是挂在墙上装裱起来供人瞻仰,以表现某个组织机构仁义道德的形象展;不是放在公益广告中反复强调,以感染受众竞相模仿的好元素。

美德本身就传承自我们的祖先,应该已经渗入我们的骨髓,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人人为之而不唏嘘。

美德不应该以夸张的姿势被仰视,司空见惯是人们对待美德最应该有的态度。

固然,对拥有美德之人、施以善念之士应该加以赞赏和感谢,但不需要过分的张大嘴巴做不可思议状,没必要断章取义地将某一细节进行鸡血似的渲染扩散。这样会使得人们原本完全可以坦然面对的美德,变得复杂化,变得无比陌生、触不可及,人们逐渐形成一种我做不到实属正常、没什么大不了,而一旦做到了便无上光荣,应该被写进教科书、授予奖章。

可你忘了,美德是你本就该拥有的品质,一如孝顺父母、慈爱晚辈是连动物都具有的本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