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再问为什么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小时候我家里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里面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物理、化学、数学、文学……包罗万象,是了解这个世界各种现象的通天大道,也是比较具有特色的科普读物。
可是,我们长大之后,还问问题吗?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再提问问题了,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丧失问问题的能力了。
一.不愿意提问问题
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不敢发声?为什么我们不敢提意见?这不完全是因为部分人的不作为和怕承担责任,很多时候不提意见是因为—怕吃亏。职场中有很多禁忌,职场人更怕行差踏错,所以言行都很谨慎。比起与上级起争执,更多人宁愿选择妥协。
而对于新人来说,多数人都是面子作祟,不是不敢问是害怕别人认为他怎么那么多问题啦,怎么这个那么简单都不会等等。以前我每次到一个新的公司,遇到不懂的请教别人,
收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你就照我说的做就可以了,以后你就知道了。”每次听到这些言语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挺无奈的。
我知道时间长了我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可是,我想早点知道这个为什么背后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可以缓解我对新环境新工作的焦虑,哪怕早一天知道,我也能够缓上一口气,发出那句:原来如此!
随着被现实打压的次数多了,刚想要问点什么,想想还是算了。就这样因为害怕打击把自己和问题的答案隔开来。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心累就是因为问题堆积太多,不愿意提问,无法解答,压力也无从释放。自己把自己给困住,别人进不去,你也出不来,就会变成死循环,长期压抑自然就会变得抑郁。
可是问题依然存在,要么你等时间告诉你,要么你勇敢多问几个为什么,答案取决于你要不要知道,你要不要解救自己于这水火之中。
二.不会问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问题,就是要求回答或者解释的题目。有很多的问题,其实称不上问题,更谈不上好的问题,有时候问出来反而会造成误导。比如他们做事老是出问题,这人是不是有毛病……这种问题提出来是没法回答,也不易被人接受的。
有些人很善于学习,不定期归纳和总结,而有些人不善于学习和记录,总是问同样的问题,这样就容易碰壁。
有时候你看一些知识渊博的人提出的问题就是一针见血,而有些人提出的问题有没有意义不说,可能自己提出来也未必能够帮到自己。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不一样,吸收的知识也会造成思考能力产生差异。
其实提问题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提问水平。问题表述的形成受到领域知识的影响。表述的差异也会导致问题的不同,从而答案不同。恰当地叙述一个问题,就差不多同时得到了它的答案。
想起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撒贝宁穿越千年对话屈原,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是萦绕在耳边。屈原在《天问》里发出一百七十多个气势恢宏的提问,上溯亘古之初,直至楚国当下,追问宇宙本源,自然天道。屈原对于天道的叩问,是对生命更高的追求。虽然他自己也没有答案,但是敢于发问的勇气,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时候,比答案更加珍贵。
三.丧失提问题的能力
我们天生就对新奇的世界充满好奇,随着慢慢长大、成熟,我们提问或者思考的能力慢慢削弱甚至丧失了。我曾经也纠结过很长一段时间,发现自己不会提问题,听着好像懂了,可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等到别人提问,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会,就会疑惑为什么我不是那个发问者呢。
有时候,我们提出来这些“怪问题”没有人能够解答时,反而被认为是“问题小孩”。我们的好奇心就会被打压抑制。我们还会经常听到的口头禅:“人生不过如此”“人间不值得”“认真你就输了”等自我否认问题的态度。
比如你知道为什么一个星期有七天?为什么一天是二十四小时?这些问题我们会感到困惑,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渺小的自己不配知道这些。
又比如单调的环境会带来虚假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缺乏外界的刺激,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看不到山外有山,天外有人,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一样也会慢慢削弱自身的思考能力。
或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都说生活是一个磨盘,能把人的棱角都磨平,步入社会后,奇怪的事物见过太多,很可能是见怪不怪了。更多的心思是放在事业、生活上,就算有问题也无暇顾及,只能慢慢接受。
做一个勇于问问题的人,做一个善于问问题的人。我想我们可能在某一个阶段遗弃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请问你多久没向自己提问题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