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露的信2

2018-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朱橙橙

亲爱的露:

        在读罢《新名字的故事》后,我很快入手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后两部,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离开的留下的》,开启了两个女人的中年篇章。

        我是如此渴望知道沦为做肉肠女工的莉拉未来的生活会出现怎样的转机,而那个饱读诗书、第一部小说大获成功之后的莱农婚后生活又会遭遇哪些困境。我坚信,虽然两人的人生轨迹已出现巨大分歧,但彼此命中注定脱不开干系,定会在相互交叠的生命中上演一出又一出的好戏。可是,当我看到尼诺再一次出现,我就知道不好了、不好了!那原本平静的湖面,定要被这个瘟疫一般的男子搅得天翻地覆。果不其然,他用着渣男惯用的伎俩,去感染、祸害、甚至毁灭其他本可以幸福生活的姑娘。这一次轮到了可怜的莱农!他俩居然真的搞到一起了!

        这剧情发展的颇为狗血,好在只占全书的后三分之一:一个压抑了三十年的乖乖女(莱农)在梦中情人(尼诺)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做出了自以为很酷实则很蠢的事儿——抛夫弃女搞外遇!你看这套路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如果说在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里,莉拉和尼诺的出轨私奔已经登峰造极,那么在这部作品《离开的留下的》里,莱农和尼诺完全是将之前的戏码重蹈覆辙了一次。甚至里面彼此逼对方跟家人坦白的剧情都跟第二部如出一辙,作者是江郎才尽了吗?(摊手,黑人问号脸???)

        一时间,我竟无法领悟出这部作品值得我们去歌颂或抨击的到底是什么了。是友情?还是爱情?是扮演好得体的社会角色更好?还是回归人性本恶更真?我想我们不必去追问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优质家庭的莱农会如此糊涂,因为“在爱情面前一切都没有办法”。但终于,关于“爱情”的议题在友情的著作里还是无法绕过去的梗,一切狂妄、虚假、放荡、愚蠢的标签,在被莱农严严实实包裹了三十年之后,全部跃出水面。此刻的我真是哭笑不得!但同时也困惑万分:为什么姐妹俩要前赴后继地在同一个男人身上栽跟头?为什么这些故事永远围绕这几副熟面孔展开,永远跳脱不出这几个人间的爱恨情仇?为什么在意大利革命、巴黎学潮、反法西斯斗争的大背景下,还有那么多儿女情长?哎,与其说困惑,不如说我对这一部分略感失望。

        幸好还有全书的前三分之二,还有莉拉!

        亲爱的露,我给你写的前一封信里说,莱农莉拉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不过是一个隐忍内敛,一个锋芒毕露,而今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读完第三部书,你就会发现,莱农的格局太小了些,读书让她增长了知识,却没有增长智慧;嫁给教授家族让她提升了身份,但没能提升尊贵。即便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用大篇幅讲述莱农的日常琐碎,但字里行间光芒万丈的主角依旧是莉拉。她早已不去纠缠专属于20岁少女时代的爱乱情迷,虽然身边还是不乏追求者,但她更知道当务之急是什么,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受到工厂压迫的她,没有像其他员工一样委曲求全、闷不作声,她敢怒还敢言,积极投身到工会组织的反剥削斗争中去,用孱弱的身躯对抗强权、压制和挑衅。越是空气稀薄的地方,她越呼唤光明;越是万分紧急的时刻,她越镇定自若;越是危险,她越迎难而上。她让莱农自惭形秽,正如文中所说“我(莱农)感觉自己像那些古典小说里面的骑士,穿着一身精美的盔甲,在世界各地完成了各种各样的丰功伟绩之后,现在遇到了一个穿得像叫花子一样的牧羊人(莉拉),他身体羸弱不堪,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牧场,他赤手空拳,用一种惊人的勇气,制服掌控着一些可怕的畜生。”

        露,此刻你的耳畔是否听到了像《出埃及记》一样有着悲壮感、英雄感的乐章?你的眼前是否看到了一个面对世界一切未知困难都毫无惧色的女战士形象?对,那就是莉拉啊!莉拉的确更胜一筹啊!她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已经彻底告别了曾经那个轻佻、轻率、轻狂的阶段,她做的是契合时代的“大事”。你更猜不到,在先后经历了人生顶峰和底谷之后的她,更加务实、更加脚踏实地、更加识时务。正如米凯莱(爱慕莉拉的商人)所说,“莉拉拥有着别人没有的,一种非常强大、有力的东西,跳来跳去,没有任何人能拦住。假如她不称心,她能给人造成很多麻烦,假如她愿意,她会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她真的是天赋异禀,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求知欲,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学习前卫而高深的计算机知识,对科技发展乃至社会发展有着敏锐的嗅觉,与索拉拉家族合作,成为数据处理中心的头儿,用实力挣钱,开拓自己立足男人社会的疆界。从她身上,你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的真正觉醒!

        与此同时的莱农简直逊爆了,她正对于自己作为家庭主妇、已婚妇女的身份感到很不满,对自己到死都要在厨房和卧室里重复家庭仪式的未来感到不满,但她改变生活状态的方式竟是背叛,是“从婚姻里走出去,至少一次也行,我要摆脱所有事情,我学到的、写过的、将要做的东西,还有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

        露,我实在不想说她(莱农)了,为爱痴狂可能是女性基因缺陷,眼看着我们也要到而立之年,我们可不能这样犯浑(不过我们连梦中情人都没有,这浑想犯都犯不起来。摊手、悲伤)。

        此外,文中所提及的那些国外的历史事件,我不甚了解,看来还需要加强相关知识储备。但我知道,就好像“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豪杰”一样,越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越是动荡不安的岁月,越有一些东西值得被记录,且越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小人物,以点及面、以小见大,这部作品真的可以向“伟大”二字靠近了。所以,我越发对这个神秘作者好奇!我也非常期待开启第四部《失踪的孩子》的阅读。

        下封信见!

                                                                                                              藝

2018年8月30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