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读书简友广场

明明白白地写读后记

2022-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百草丰茂

今天阅读的是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的第七章《写读后记》,第41~44节。

一直以来,我所了解的写读后记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把所读的书中的精华进行整理或者摘抄;第二种就是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后感。在平时的读书过程中,提到写读后记就让我感到头疼,觉得很困难,我写的读后记也多是我认为的第一种形式。今天读了这几节书,吴老师给读后记的种类特点进行了归纳,也给我们提了很多写作建议,我们认真地体会学习,一定会有收获。

荐书类

它的特点是写作重心放在介绍书的内容、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核心信息之上,而很少谈及自己读后的感受和收获,写这类文章的难点在于找到恰当的切入点、选择呈现的内容以及叙述方式的转换。

写作建议:可以尝试从热点问题或人们习以为常但积重难返的问题切入,解读书的价值,确定文章的主体内容;为了展现书的精彩,一些内容可以直接引用,但是一定要控制篇幅;更多的时候是要做转述,并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观察等,避免将文章写成扩大版的内容简介。

梳理新知类

它的特点是,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性内容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呈现书的精华,或者说,这类文章呈现的是自己有需求、有兴趣的新知在与自己的认知、生活等建立联系之前的准备状态。

写作建议:精细化阅读,做好标识和批注,把读书时的想法用简要的语言记录下来;书全部读完之后,对圈画出来的文字再次阅读,对批注的文字再做梳理;一本书给自己的启发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个重点展开,而不要面面俱到。

读后感类

读完一本新书之后,你一定会有些觉得不吐不快的话——共鸣、遐想、疑问、质疑等等想要表达出来,这就是读后感。

写作建议: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点来“集中阐发”;写读后感不必拘于章法,不必追求“整体把握全书”,把读书过程之中的共鸣心得、启发感受、质疑问难等所思所想真实而详尽地“和盘托出”很关键;主题要集中;提炼读后感的内涵核心,为文章拟定标题。《读……有感》不是标题。

我常常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发现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无法深度地思考,其实这还是在上一节中所提到的教师的视野不够开阔,还是要多读一些好书,读书的过程中有了思考,长期下来就可以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真知。

书评类

对一本书的品质品头论足,或发现特别之处、有价值之处,或提出疑点、可商榷之处,给出一些意见、观点。

写作建议:写书评应真诚,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应有独立精神,即不受其他因素如利益、人情、面子等的干扰,不人云亦云,敢于就书中的问题与作者争鸣,或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角对图书所阐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能从书中抽身出来,调动所有的阅读体验与积淀,来发掘书的特别之处。但是不管写什么都要注意给出一个评价观点之后,一定要提供充足的论据,做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我要多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认认真真地把书读透,明明白白地写好读后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