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的三个级别         数量级变了,逻辑就不

2024-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成__北京

知识点一:“有效市场假说”的三个级别

1.)股市是对一个公司的投资,公司是能产生财富的,而赌球不能,而买股票的人平均算下来应该是挣钱的吧?

这取决于你对“挣钱”的定义是什么。如果现在有一家公司,每年都能旱涝保收地产生固定的利润,比如每股10元,那请问这家公司的股价应该是多少钱?理想答案是10元/银行利率。这是因为这家公司就相当于是个固定的现金流,买它的股票和把钱存银行一样,都能获得固定的收益。如果它的实际股价比理想答案高,人们就会卖了它的股票把钱存银行;如果它的股价比理想答案低,人们就会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买它的股票。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这个公司能生产财富,买它的股票也不能算“挣钱” —— 如果这也算挣钱,那把钱存银行也是挣钱。

所以要问的不是这家公司是否产生财富,要问的是它产生的财富是否高于股价所要求的利润。这就好比说赌球的时候你不能光看“谁有可能赢”,而应该考虑赢的可能性是否配得上这个赔率。

这个道理是一切都得算算价格。自己付出的劳动、之前的学习、包括个人的天赋,都应该考虑到价格中。真正的“挣钱”,应该是你以同样的价格获得了*超出*市场水平的回报。说白了就是比把钱存银行强。

银行不是吃闲饭的。银行能给储户比较高的利率,是因为银行自己可以投资项目获得更高的利率。有积极稳妥的好项目银行就先干了。当你选择买股票而不是把钱存银行的时候,你是在一定程度上宣布自己的投资水平超过“银行的投资水平+银行提供的方便服务”。

现实世界的股价常常高于每股利润/银行利率,这是因为股价中包括了人们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可是未来总是有风险的,预期常常是错的,所以有时候买股票还不如把钱存银行。

所以应该问的问题不是上市公司是否能创造财富,而是,股市的总体表现是否比银行利率强?是否比其他投资方法强?

下面这张图表现的是1987年到2013年间美国股市和房产价格指数的相对关系。尽管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股市表现仍然高于房产。所以对这一时期的美国人来说,买股票比买房子投资更划算,买股票在总体上是挣钱的行为 —— 特别是如果你买的是指数基金的话。

但是显然,这个结局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所有时期。上市公司努力工作挣钱,房子就放在那里被动升值不创造财富 —— 可是并没有物理定律要求股市表现要好于房产。甚至都没有物理定律要求买股票比赌球强。

2.)“如果股市真是一个有效市场,你再去做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就都没有意义。”希望可以解惑。

“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对应到市场有效性是这样的情况 ——

“有效市场假说”,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比较弱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票的历史价格和成交量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价上了 —— 这就意味着“技术分析”没用。所谓技术分析,就是通过考察股价过去的表现去判断未来。比如看K 线图,研究什么“阻力位”、“支撑位”之类。普通股民最喜欢技术分析。但是你在看图别人也在看图,股价图是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它应该最早反映在股价之中。

比较强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凡是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价上了 —— 这就意味着“基础分析”没用。所谓基础分析,就是通过考察公司的业绩、公司的未来可能性、综合判断市场甚至“国运”来判断股价。巴菲特和各路“价值投资者”相信基础分析,他们认为自己的分析水平比市场厉害。

最强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哪怕是没有公开披露的所谓“保密信息”,也已经反映在股价上了 —— 这就相当于“内线消息”没用。这个假说认为第一个持有内线消息的人已经据此买卖了股票 —— 而且他买卖了很多很多,以至于把股价给买卖到位了。相信这一点的人非常少,但是在理论上的确存在这个可能性。以前有人研究,说印尼独裁者苏哈托每次一住院,消息还没公布,他家族的企业的股价就会先一步下跌。这是因为医护人员提供内线消息,率先做空了那些公司的股票。

有效市场假说有个悖论。如果所有人都相信市场是有效的,那人们就不会积极研究和操作,那市场就会变得无效。如果所有人都相信市场无效,那人们就都会积极研究和操作,那市场就会变得有效……

所以真实的市场不可能是绝对有效的。但作为普通股民,你要问的不是市场到底有多有效,而是市场*相对于你*有多有效 —— 你的内线消息、你的基础分析、你看出来的“支撑线”和“突破位”,能比别人厉害吗?

知识点二:数量级变了,逻辑就不一样

1.)《足球数学》计算后卫得分更高,但现在足球市场为什么前锋身价远高于后卫?胜负机制下,取得胜利比踢的漂亮更重要,进球就是KPI,能进球的球员身价就高,可以这样理解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前锋的确是球队里最贵的位置。《足球经济学》这本书说,意甲联赛中前锋的工资比中场球员要高34%,比后卫高57%。但前锋身价更高,并不是因为前锋对胜负的贡献更大。

防守球员对胜负的贡献更大。但商品价格并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 而是由稀缺程度决定的。空气对生命的重要程度超过任何药物,但是空气免费。

足球是一个防守比进攻容易的项目。破坏总比建设容易。进攻需要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技艺、以及“灵气”,而防守在很大程度上是本能的反应。好的防守球员很多,所以中上游球队的防守水平其实都挺好,那么决定成绩的就是进攻。好前锋更少,所以好前锋更贵。

所以必须拿前锋跟前锋比,后卫跟后卫比,前锋和后卫不能互相替代,就不能放在一个市场里比较价格。

对小本经营的俱乐部来说,为了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好的成绩,应该优先配置物美价廉的防守球员。特别是守门员,身价最低,对胜负的影响特别重要,而且职业生命还特别长,打到三十多岁一点问题没有。

对比之下前锋过了25岁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买前锋买的是他灿烂而又短暂的青春,绝对是在购买奢侈品。

前锋身价高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喜欢前锋。球迷喜欢看进球,前锋是进球的人。前锋是场上的明星。特别是中锋,因为进球多,最受关注,身价也最高。所以买中锋非常不划算。不过足球从来都不是一个追求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成绩的生意。

总而言之,防守决定下限,进攻决定上限。例行公事是必需品,神来之笔是奢侈品。奢侈品的使用价值未必比必需品高,但是奢侈品绝对更贵。

其实人生也是这样啊!只要一个人不犯低级错误、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他的生活就绝对不会差到哪去。但是如果他想出类拔萃,那光靠防守就不行了,他必须得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2.)足球会不会越踢越程式化,套路化,就好像下象棋一样,感觉高手下棋基本是在走棋谱走套路,已经没有什么源自意外的观赏性了?是不是意味着个人的天赋就越来越不重要了呢?

只要想想美式足球 —— 也就是橄榄球就行。美式足球特别讲战术。比赛动不动就中断,然后就是教练排兵布阵,把跑动和传球线路全都给设计好,球员就好像是教练的棋子一样,个人发挥的成分很少。而且球员都带着头盔,观众都看不清楚脸。

但即便是这样,球星仍然在美式足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还是特别讲天赋。一个是因为场上总是有变化的,球员总是要有灵活发挥。还有一个是战术受到球员能力的限制。有天赋的球员才能完成高级战术。

这个关键就是人毕竟不是棋子。棋子的功能是固定的,而人,真是每个人都不同。战术只能根据人来变化。

将来的足球战术会怎么演变,战术演变肯定要受到硬条件的限制。

球员的个人能力就是战术的硬条件。开个脑洞,干脆想得极端一点 —— 如果未来球员的身体素质都特别好,满场飞奔90分钟不累,中长传又都特别准,那我们就会看到更快的攻防转换,球可能在空中飞来飞去,球场感觉就好像变小了一样,足球也许会变得像篮球。

3.)根据公开数据整理,中国财团已经投资了20个海外足球俱乐部,其中纽卡斯尔喷气机足球俱乐部是澳大利亚的球队,另外19个均为欧洲球队。截止目前,中资对其中16个海外足球俱乐部实现了控股。其中不乏皇马、国际米兰等豪门。

《足球经济学》里面也说了,投资足球俱乐部并不是一门好生意,那这种购买是不是有目的为了把中国青少年更快地带入到欧洲球队中去锻炼,更快的提高中国人的踢球意识和能力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一个中国记者去问那些收购了海外足球俱乐部的中资老板,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可能会回答这是为了间接帮助中国足球。他们可能会说我们要引进中国球员、特别是年轻人,要多跟中国球队打比赛,要学习欧洲先进的足球管理经验。

他们大脑中的某一部分肯定真的有这样的想法。但这只是他们说服记者 —— 以及说服自己 —— 的一个托辞。

很多收购了外国球队的中资企业甚至都没有自己的中国球队。请问他打算帮谁培训青年队员?培训青年队员可以花钱跟人合作, 根本用不着收购别人的球队。

投资足球俱乐部的确不是好生意,这些老板也不是为了做生意。他们收购外国球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想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球队。拥有一支球队很光荣!这钱花的有意思!每周看着自己的球队跟人比赛,这种感觉很爽!把一支球队做大做强比捧红什么女明星的成就感大多了。

低水平富人买名牌衣物,中等水平富人买私人飞机,高水平富人买球队。还有更高水平的富人直接影响美国大选。

所以当数量级发生变化的时候,逻辑会不一样。富人并不都是兢兢业业整天就想着赚钱的……希望中国富人能玩得更高级一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