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水:英国纪行之二

2018-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动点

一 当咖啡遇上红茶

--伦敦印象

如果说伦敦无非也这样,就像类似闻名遐迩的苏格兰长城,未免受鲁迅先生影响太大。然而,一时之间又寻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准确地表达真实的感受。真的又如卡在喉咙里的一个喷嚏,远比吃鸡肋骨难受。

车子摇晃在既没有规矩,更难成方圆伦敦的巷道上,让从来都不迷失方向的楚某,也找不到北了。无法定义路旁的建筑,就像无法定义脚下没有秩序的道路,所以,只好盲人摸象,再加上摸着司机的车头过街,混沌而行之而己也。直到到了什么伦敦桥,或什么伦敦堡--也就是泰吾士河上的一座桥及桥边的一座城堡之后,在那座被誉为伦敦标志性建筑--玻璃塔后边,才发现了某些现代的气息,但远远之远远不比中国的上海。英国的议会大厦像个教堂,教堂建筑下的议会,谁敢百分百的去界定其中科学民主的成份多呢,或愚昧宗教的成份少呢?总而言之,现在的大英帝国,古老的完美,完美的让人不敢咳嗽,更别说打喷嚏了。不敢敬畏,却又不得不装出一幅面孔,屈意附奉。

不敢喜欢这伟大的日不落帝国;不敢欣赏伟大的邱吉尔先生叨起烟斗来时,伟大的绅士形象;不敢喜欢某某王妃与某某王子离婚后,仍然保持爵位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总之,英国就是英国,已经不是1840年坚船利炮之英国,而是正欲退出欧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英国。暮气横秋的英国,一直跟着美国屁股后面,放屁也要听从号令的英国。

我不知道第一位踏上英国国土的人是谁?其实,想当年纵然成吉思汗有渡过英吉利海峡的想法,也仅仅是野蛮文明与亚野蛮文明的对抗,所以就不必计较某些不平等、不对等的对抗结局。不是文明的侵略,难道侵略也能产生文明?由此,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李鸿章与俾斯麦。客观地讲,李鸿章是最早踏上英国国土的最高官员,就好像咖啡遇上红茶,鸦片遇上汉烟,没有逻辑的逻辑,才是逻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指中国的时事境迁。如果二百年太平洋,二百年大西洋呢?其实,就如地缘政治下之势变。而现实要求茶就是茶,咖啡就是咖啡,当咖啡遇上茶呢?阿弥陀佛,一印皆有可能,一切也都无可能。谁输谁都会输在文化自信上边,而文化自信,其实就是道德自信。

二适应,抑或被适应

夜半被冻醒了,尽管一进房就关掉了空调。相信英国的天气,就像相信天上的白云蓝天,谁知道这曾经日不落的帝国,日落西山之后,竟如此不可理喻,变幻无常。于是乎,就只能别无选择的加上了一条毛毯,像面对北中国的寒冬,偏偏在这凌晨三点之后,又被热醒了,忽冷忽热,真让人无可奈何,又无所适从。

一个人出门旅行,置身于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团体,需要适应,或被适应。说心里话,离开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又仿佛被隔离了,在一种完全陌生语言环境。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要重新学起,而且,也未必弄懂学会。所以一直害怕因为自己的一时䟽忽而影响了大家的行程。大有曾文正公战战競兢即生时不忘地狱之感慨。

其实 温莎城堡无非就是一王或储居住的一个堡垒或宅弟,君主立宪的大英帝国将自己对王室的顶礼膜拜,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别人身上。参观需要安检,也是人之常情。但最让人尴尬的是安检升级。升级安检,就未免有点过份。比如我就让解下腰带,一来二去了两回。这样势必落在团队后边。如果紧步跟上,势必无法,也没有时间系好腰带。如果刚走几步,感觉裤子要掉下来,该是多么无奈。这种类似手提着裤子,走完整个城堡,该是怎样的一种难堪。总之,大英帝国这种不自觉形成的傲慢,降低了人们对其文化的敬畏。

总觉得这个曾经伟大的日不落帝国,在输出自己殖民文化的同时,也被外来文化殖民,基本上被异质化了。然而,根深蒂固的三百年才能出一王室,一百年才能出一贵族潜意识,又一直刻舟求剑式的束缚着这个岛国岛民的思想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完全退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以来,一切都似乎在邯郸学步,而邯郸学步,固步自封,异质化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先膜拜神,后顶礼王室,而最后留给自己的呢?可惜卢梭生在了法国,与其对神忏悔,远远不如对自己忏悔,这样或许更能寻回本真,不忘初心。

英国人好像很习惯安于现状,并不太高的寓所屋顶,上世纪的电视天线赫然醒目,旁边再重装卫星天线的也大有人在,然而,再拆除过时的天线却较为少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根根的避雷针。过去只听说英国多云多雨,却没有听说多闪电雷鸣。几乎没有太多雷击,却又有许多类似避雷针的存在,分明在暗示着一个民族的另外一种社会心态。是思维定势的适应,或不愿改变自己,显得不太适应。其实,适应,抑或不适应,都必须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一个人的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菊染秋色秋更深,才能重塑思想境界。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楚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