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
高适,字达夫,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才中有道科入仕,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
后人世称“高常侍”。
765年,高适逝世。
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著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等。
生平事迹
01少年隐居 等待时机
高适出身“渤海高氏”,
但因其父早亡家道中落。
少年时流落梁宋两地,
生活虽困窘,但其志向远大。
但目睹京都表面浮华实则腐化后,高适决定回到宋城蛰伏,以待时机。虽是隐居高适也在苦读学习,
“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
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
02 边疆游历 佳作频出
731年至734年,北游燕赵,
先后欲投当地节度使幕府从戎。
虽未得到赏识,但因对边塞感触良多,高适在文学上创作了不少边塞诗歌。作有《塞上》《蓟门五首》等诗。735年,赴长安赶考,再次落第。此后至748年,高适隐居于宋州。隐居期间,高适除了自己读书写诗,还广交好友,包括张旭、颜真卿等人。并于738年作出名篇《燕歌行》
此诗一出,高适诗名广为流传。
03 老年成名 封侯而终
749年,为睢阳太守所荐举,
高适终中第,授封丘尉。
752年,高适辞封丘尉,客游长安。同年任凉州河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755年开始,高适一路晋升,
先是官拜左拾遗、监察御史;
再被提拔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758年至763年短暂被贬刺史后,764年,高适迁刑部侍郎,
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765年,高适卒,享年六十二岁。赠礼部尚书。留《高常侍集》传世
人物结语
纵观高适的一生,
前半生隐而修炼,
后半生厚积薄发。
仅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就屡建功业,封侯拜相。
而作为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为“边塞四诗人”。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的奋发蓬勃。他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