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村,连白事都能过的有文化
一位同事,过去也是我在当儿科主任时候的一位护士,她的父亲去世了,我们医院一行人前往她们村去吊唁。
在我们山西运城当地,不论是儿子结婚、孙子满月、老人祝寿等等,所谓的“红事”,还是家里老人去世、亲人遭遇不幸、孩子夭折等等,所谓的“白事”,都统统地称为“过事”。
既然过事,家里就要请人帮忙,写对联是第一要务。红事是红对联,白事是白对联,也叫挽联,而且是要用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就是毛笔字和墨汁来写。
在我们村里,真正能写毛笔字的人是越来越少,现在能写的是一位过去的民办教师,也快七十岁了。我的双亲去世时,就是他写的字,三年过去了,现在还是他在写,这一传统真的是后继乏人啊。
在这位同事的村里,就不一样了。她们的村里,不仅能写的人很多,而且个个都是“书法”高手。在她家里的每个房门上、院墙上,到处都是书法作品,我看了一下,至少是四、五个人的书写笔迹。
能有这么多的人,会写毛笔字,而且还能写成书法作品,那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风气和习俗,更是一种传统了。
同事的这个村,叫“通化”,在历史上出过名人,就是王通、王绩和王勃。
“通化”这个村之所以叫通化,就是取王通教化之意。
万荣县通化镇,地处万荣县西北,汾河以南,原属河津县,现称河津市,古属绛州龙门,是一座古老的城镇,是初唐四杰著名诗人王勃的故里。著名诗句有《腾王阁序》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隋唐崛起与万荣》中,有关万荣三王庙的三王,即是指隋末唐初时期的王通、其弟王绩、其孙王勃。为通化人,现村中有王通庙,当地常称为“三王庙”。
正是有着这个古老的传统底蕴,同事说,在王通村,男性中,几乎人人从小就喜欢练书法,个个长大就愿意斗笔墨。在每年的春节农闲时,村里会组织书画比赛,每家每户都能拿出书画作品来参赛。
那天,我们在同事家里看到,不仅对联内容编写的押韵、对称,也符合主人生前的生活,字迹更是潇洒飘逸。在偏房门口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犁耧耙耱件件在行”,说明主人生前,书法在村里也是很有名气的。同事说,她父亲的书法在村子里,是可以排在前几位的,她的六十出头的两个哥哥的书法作品,现在在村里也是小有名气。
一般家里过事,都会有人来帮忙,有人在礼房,有人做饭,有人在灵前招呼人们吊唁,还有人端盘子端碗,等等。
那天我看到,礼房人员对逝者的吊唁方式,也是用书法作品。他们的书法作品是“高山仰止”四个大字,落款是礼房全体人员。
还有厨房人员写的对联,内容是:“厨师烹调寄哀思,亲朋聚首凑丧礼”。
更有每个居民组的哀思挽联。第一居民组写的是:“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第二居民组写的是:“终生简朴留典范,一世勤劳传家风”;家族宗亲的挽联是:“良操美德千秋在,高凤亮节万古存”。
在离开同事家的时候,我专门看了一下大门口的挽联,是这样写的:“心灵手巧才华横溢誉满武家巷,德高望重为人正直名留通化村”。
这副挽联道出了主人是通化村人,是武氏先祖。
有文化的村,连白事都能过的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