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旅行作品谈天说地芳草集

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18)榆林镇北台——长城第一

2023-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2023年4月24日⑤

榆林境内保存着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我们在途中就经过一处公路穿越而过的秦长城遗迹。作为中原王朝防卫北方敌对势力的“第一道防线”,长城虽早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栉风沐雨千百载,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伟大遗迹,却更显巍峨雄壮之不朽气势。

不久,我们就到了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红山,渴望已久的长城第一雄关镇北台就建在红山顶上,它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其雄伟威严令人惊叹。同时,镇北台还有着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

秦长城对于我有着非常的吸引力,从《大秦帝国》的长篇小说到影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大秦帝国之天下》,“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的沉重而铿锵的歌声,很长一段时间都萦绕于心。

榆林镇北台(来自百度·侵权删除)

主席的诗碑“不到长城非好汉”和 罗哲文老先生题词“万里长城第一台”

2021年10月2日,央视播放长城国家公园系列宣传片《万里长城新画卷 镇北台上好风光》专辑,片头中突显了榆林的镇北台广场巨石上的“万里长城第一台”题词。其题词是由中国古建筑保护泰斗、中国特色古建修护理论奠基人罗哲文,于2000年8月21日题写。

非凡的气势,如卧龙昂首,欲腾天庭。

我被震撼得无语了。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呈正方梯形,分四层叠起,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整个台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一层为基座,外墙高10.5米,内墙高5.5米,东墙南侧置城门。二层高15.6米,台南设砖石踏步和卷洞,向东直通三层,南墙石刻横额“向明”,北面石刻横额“镇北台”。三层高4.1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四层高4,4米,台南处砌砖石踏步,台四周设垛墙,原建有木结构了望哨一座,清末坍塌。

镇北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台体粗犷大气,古朴庄重,巍峨壮观。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仍完整屹立于红山之巅,以其雄浑奇特的造型、苍凉凝重的风貌,向世人昭示着无穷魅力。

惊讶于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特有的旱柳,它又叫立柳、直柳,因为它被反复平荐仅留不高的树身,上部挺拔的丛状枝条不屈不挠顽强地向上生长,又被称为“砍头柳”“毛头柳”。它植于镇北台下,风骨铮铮,实在是自然与人力同压力抗争的两件伟大杰作!

【完璧视频:陕西榆林万里长城第一雄关——镇北台

相传秦灭六国后,在榆林地区修筑长城,而镇北台就是其中的一段。明朝时由于设立了与蒙人交易的互市后,经常有盗匪南下掠夺财物,延绥巡抚余子俊就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建起镇长城,后来为了一览无余的观察到敌情和交易互市情况,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筑起镇北台。

镇北台 赵鹏飞 摄(来自百度·侵权删除)

明朝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时有感而作诗一首:“镇重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

【明代刘敏宽,山西安邑人,字伯功。万历五年进士。历官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所至必整顿军备,储粮筑防,故频频奏捷。】

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只能从边关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想象和实物遗存中,感受到历史的撞击,和平的不易与宝贵。边关的建立也是为了“止战”,为了和平。汉语成语有“止戈为武”,止息兵戈才是武功,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镇北台的“功用”即是如此。

数百上千年前,某个长官或军士,也就像我这样,站立在城头和哨位,警惕地注视着北方。

镇北台上有两株古老的榆树,让我们在惊叹其高大伟岸之余,也为其倔强地驻留在镇北台之上而倍感钦佩。相传,古代榆溪河两岸榆树成林,始得榆林之称。

榆林地处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过渡区,西侧是水草丰腴的河套平原,东侧是历史悠久的三晋大地,南侧是繁荣富庶的关中平原。

当清初文人杨蕴站在镇北台顶端,举目四眺,边关内外一览无余,遂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 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

领队讲,当年他们来这里时,但见关外没有任何建筑物,一派残阳如血,荒漠连天的壮阔景观,更显苍凉寂寞而意味深长……

镇北台景区某处设立了一排大鼓,游客们可随意挥锤击鼓,因而,鼓声唤起了古代战场的意境,也激动起一番豪情。

今晚,宿营榆林。

(文字资料来自景点介绍及百度百科)

(下篇:《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17)榆林古城——“北台南塔,六楼骑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