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
“嗡嗡嗡……嗡嗡嗡……”,口袋里的手机振动着,我下意识的打开微信,一位今年考研的小伙伴发来了十几条信息,快速扫过,其大概意思是“因为希望渺茫,所以打算放弃。”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位小伙伴是从今年六月份着手准备考研的,也就是说到现在,满打满算顶多三个月时间,这对于一门功课的学习、吸收以及内化,着实短了点。
看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事情也的确如此,当人们开始学习一门功课或是技能时,最初的我们可能还满怀期待,开始起步时,也可能渐入佳境,而后,便很大可能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其中的缘由也很简单,一开始的我们在那门功课面前,在那项技能面前,真真就是一张白纸。然后,在这张白纸上勾勒着直白的点线面、单纯的红黄蓝,这当然会让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然而,当要求你系统的把各种元素综合起来,并呈现出一种形式美感的画面时,好像学习一下子难了很多,于是人们感觉吃力,好似进入了瓶颈期,甚至有所退步。
在那十几条信息中,有一条格外令我注意。“我英语不好,阅读理解看也看不懂,做题更是一塌糊涂,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这就像是一种恶性循环,首先文章似是而非,而后题目琢磨不定,再进而触发心理暗示——唉,我不行……如此循环往复,放弃的念头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我想,基于种种,也基于最后的无法忍受,她便想起了求助于我。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否逆推一下,转恶为良,转负为正呢?
大多数小伙伴都有感冒的经历,我也不例外,每年总会有那么一两次中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日渐丰富,每每我感觉嗓子稍有不舒服时,或是偶然打了一个喷嚏时,就意识到自己可能要感冒了。这时,在一旁的爸妈也看出了端倪,嘱咐我多喝水,多休息,少剧烈运动,按时吃感冒药,并且还专门去药店给我拿了药,然后关怀的对我说:“这个药治感冒最管用了,按时吃,最多三天,保证你的感冒好好的。”然而,科学证实感冒从来就不是靠吃药就能治好的,免疫力才是驱散病症的核心。可回看这个过程,剧烈运动暂且不说,多喝水和休息好,尤其晚上早早入睡,第二天肯定精神百倍,再有父母的关怀,以及那“药到病除”般的强烈心理暗示,一个接着一个的正向循环,免疫力逐渐提升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与之相反,熬夜、焦虑、劳累,以及各种外在感冒症状……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病症,总是在一开始就感觉很难受的原因了。”
昨晚,我边洗衣服边听和菜头老师讲课,他提到了一种阅读方法,即每天读十页书,最好别中断,但也别第二天补;每次把今天的十页书反复读十遍,最少也不应该低于五遍;每天不得超过十页,无论理解力记忆力有多强,个人阅读兴趣有多高,就看十页,严重不推荐一口气读下去。仔细想来,这也是一种正向寻欢,一天读十页谁都可以做到,但是,若是没有第二步,草草读完一本书,好似感觉全无收获,因为仅仅是读过,能理解嘛?不一定。能内化嘛?不一定。能应用嘛?还是不一定。但是,有了第二步,读书也就有了正向反馈,一篇文章读十篇肯定比读一遍理解的更透彻,感悟也更深刻。如此以正向循环的方式,完整阅读完一本书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至于那位考研的小伙伴,我回复她我的看法“阅读理解确实牵扯到太多知识点,单词、语法、上下文逻辑等等,短时间内想提升确实困难。我给你的建议是从写作入手,反复的背诵好的文章,然后仿写,再背,再写,慢慢你会发现你越写越多,也越写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