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自在
(一)
昨日滴滴打车,碰上了一位十分健谈的司机。我们聊天南海北,聊家庭工作,还聊到了反智主义最周知的议题——读书无用论。因而说起了读书人。
滴滴司机年过半百,说到读书,似乎隐约有些许鄙薄。
“我身边的那些老同学呀,还没我混的好。”他十六岁辍学,开过赌场,泡过华天,在全市最贵的宾馆连住好几天,用手“抓”钱去赌,自然没几个比得过他的。
“我有两个同学在大学当教授。夫妻两个生活也就那样,学得多了反而天天争吵。”吵什么呢?我也想得到。见识广了总会对万事万物有不同的看法,两个有原则有见识的人,住在一起,难免碰撞出思维乃至脾气的火花。
这便是滴滴司机说的读书的不好。
这世间三种人有三种境界:第一种人什么也看不懂,庸碌愚痴,不善思,不多虑,糊涂而平凡地生活,这便是无知的快乐;第二种人万事皆看,但万事皆看不明,知政事国策叹国之将亡,看社会冷暖责人心不古,悲观厌世,好像看穿世间百态,实则是无明之人;第三种人看透世事,不随外境牵动,虽身处火宅,却仍有大欢喜大自在。
读书人的自在而读书人多为第二种。没有一颗如如之心,看不透现实、虚妄,既看不起无知之人,又空叹现实可悲,无力改变,读书人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实在尴尬。好像知道很多,又不够多。于是清高自守的生活难免不如意,而一些看不透的就干脆出世自修,避而求存。但两者总归都是不开心的。
(二)
《大般涅槃经》里有一小段话:一切属他,则命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
只有看南为南,看北为北,世界以自己为中心,才能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但世间因果让人畏惧。知因而不明,故畏。对一切未知的恐惧使一些人干脆避世,以断因果。而这畏的,也是曾经的果。曾经的恶果使人有了“经验”这种,让人未有因而心先生惧怕的东西。
读书人的自在我一朋友的老公也正因对因心有畏惧,干脆断了所有与新朋友的结交,以免带来恶果。
我虽对他这种逃避的想法有所不齿,但困顿苦厄时,也往往渴望远离世间的尘嚣。就像古代隐士一般,隐居山野,一杯清茶,一笔书墨,过自给自足“无花无酒锄作田”的生活。
读书人的自在但忽地又想,我能隐于哪呢?这世界,人已把所有的乐土用喧嚣霸道占有,连亚马逊森林都不再自然野生了,更别说到处是人的地方,买半块地都得用半生——有些一辈子都换不了。
我是换不起,也隐不起的。
(三)
既然隐不起,便不隐。可是生活还得过,既然困顿避不了,那就让他清风拂山冈,行当所行,受当所受。
寒山禅师有一首诗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云深不见月明,夜厚不知水清,但寒山既能看到,也能明晰。那是因为他知道明月和碧潭平常的样子、本质的样子,内心清明,就不会为外物所影响。
读书人的自在我明白什么是我应当做的,就像知道明月是明月,碧潭是碧潭,知道利剑只是利剑,不会因持剑之人是非善恶而改变。我明白困顿带来的情绪和影响都是一时的,情绪的好坏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地淡化,只有这样,方能有不急不躁,不畏不惧的心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