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
读蒋勋先生的书,总有种有别于现代社会的味道,能坚持研究并传播传统文化这么久的,也挺佩服他的,当然那些书上的部分错误就仁者见仁了。早年读过他的《汉字书法之美》,是源于练过几年书法兴趣而读,说的是书法的美,通过他对书法的感悟去引导读者去欣赏书法,当时看《汉字书法之美》时,总觉得说得很虚,可能是年少功利性太强,过了几年再回想,会觉得,多一个角度看世界,多一点包容,也挺好。现在重拾练字,也许再回顾《汉子书法之美》会有不同的感想~
这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除去后半段蒋勋先生讲了他对美与善的理解,而前面部分讲美的发源及其竞争力,还是值得一看,起码让我了解到,为什么这世界变成了看脸的世界,还是因为美,有看不见的竞争力,这竞争力到底是什么鬼?
蒋勋先生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人的手在很长的时间里习惯一种材质,在这种材质里慢慢发展出一种创造力,随着这种工艺的消失,手不再接触这种材质,创造力也会一直萎缩下去。而艺术创造就是人类的手碰到了一种材料,然后利用这种材料完成观念里的某一种造型
书上提到,在社会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可用到的材料比较少,所以在长年累月下,对材料的熟悉,造就了作品的美感,就像建筑,原来只有木头、石头和泥土等简单的材料可用,所以在慢慢建造的过程中,会与附近的环境越来越和谐,以前的古建筑就是例子,在茂密的树林间偶然露出一角,完全不会显得突兀。而现在可用的材料越来越多,做不到对材料的熟悉,只能挑自己感觉好看的来用,还记得前两天在“深夜发媸”看到一篇关于父母装修风格的吐槽,基本上毫无美感,在网上看到的豪华装修的照片,也真是一般般,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现在不是机器做的东西越来越少,像民间传统工艺如剪纸、景德镇瓷器等;贴近生活的,如传统工艺、古方制作的各种小吃,手工皮制品等等。我们都是在进入工业时代后,在越来越快的时代,又开始怀念以前那些简单又难以忘却的手工制作的东西。除了品质高以外,也包含了制作者的温度和态度,而不是机器做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冰冷。还记得在淘宝选包时,优先进入我视线范围的就是那些标榜手工制作的皮具,总觉得比奢侈品牌子的包好看多了,不过也有可能是我自己审美偏好所致~
若做到极致,那就是所谓的匠人,有太多的例子,典型的有日本寿司之神和德国的一丝不苟的工业态度,都让世界侧目,唯独在我们这里少了很多,原因我觉得大家都能体会。现在在国内,关于艺术、关于设计、关于美,我各人感觉是整个社会层面的缺失,做东西求一个快字,但是出来的东西,大部分在外观惨不忍睹,也不人性化。但是大家在潜意识里都有对美的追求,看朋友圈就知道,大家都只能活在美颜之中。对于其他的也一样,苹果以他简约的美,简单粗暴的俘获人心;小米也紧随其后,其百货商店的商品也比同类产品的颜值高出不止一筹,那么同样的价格,当然要选好看的;互联网业也紧随其后,这才稍稍把工业制品稍微带出了“能用就好”的概念,这就是美的看不见的竞争力
所以在国内,围绕着美这个概念,应该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各行各业每个人,都离不开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