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田园综合体

聚焦两会: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13人  dfdcb40f7aea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关于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厕所革命”、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等内容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下几点建议,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搞好顶层设计

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摸清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底数,找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比较优势,编制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规划。要做好政策引导,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动力;建立政府服务平台,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协作机制,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保障;完善客户服务保障体系,提升产品的品质和体验。同时,要合理引导,建立二元文化服务体系,在满足普通大众的同时,不断丰富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

2、鼓励产业创新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设计相适应。融合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围绕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使厚重的文化拥有轻松、时尚、潮流的打开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从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元素。同时,旅游产业要在抓住市场流量、迎合市场发展、提升产品层次、提高受众满意度上下功夫,实现“文化搭台,旅游善舞”,从而提升文化旅游的整体层次。

3、拓展发展模式

文旅产业融合应进一步开拓创新,提升融合发展动力。围绕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旅游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借助文化型旅游品牌和平台型旅游企业发展共享经济,形成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发现机制。做好文化创意与旅游消费的深度结合,实现低频旅游世界消费与高频生活世界消费之间的融合,扩展文旅产业价值空间。找准节庆论坛、实景演出的空档,努力打造特色主题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建设城市文化广场和特色文化休闲汇聚区,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潜移默化的展示来传播优秀文化,形成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

4、注重人才培养

注重文旅行业人才的培养,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建立文化旅游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急需人才的“订单式”培养;依托培训机构、文旅产业建立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力度,将专业过硬、能力突出的人充实到文化旅游的管理策划队伍当中;依托教育、科研机构开展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

5、加大宣传力度

要善于凝练提升,通过广发征集和论证筛选,形成高度概括、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旅游品牌,如山东的“好客山东”,河北的“京畿福地”等等。注重拓宽宣传渠道,在传统的宣传媒介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开展多维度、全方位、全时段、个性化的宣传推介,传递地域文化旅游的特色,增强文旅项目的吸引力。结合时代特点,推出“互联网+”文化旅游线上服务平台项目,为文化旅游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在线服务,解决文化旅游服务对象的后顾之忧。

6、守住发展底线

任何文旅产业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等都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为了商业利益肆意歪曲文化、歪曲历史、媚俗恶搞。更好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坚决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同时,文旅融合发展还要守住道德底线和人文素质底线,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跟风,尤其不能见利忘义。真正打造彰显文化,突出特色的文旅融合长效机制。

汤俊,现任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执行院长

旅游项目要规划,要方案,怎么办?

公众号:创行合一休闲农业创意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