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李敖:大师走好,世界交给更年轻的我们
我一生朋友不多,也不花时间招朋引类,所以“自大其身”,全靠自己吹捧自己。吃不消我自吹自擂的人应该惭愧,你们本该替我吹的,但你们闪躲,我就只好自己来了。我吹牛,因为你沉默。
——李敖
惊闻李敖去世,心中泛起不小波澜,脑中浮现起大学时代跟朋友谈论《上山上山爱》的情景。隐约记起自己还追了很多期的《李敖有话说》,至今我的书架上还摆着很厚的一本《李敖情书集》。
我在学生时代读了很多李敖先生的作品,但却不是李敖的粉。作为一个打破了很多学术偶像的人,是不希望自己成为什么偶像的,他只希望他的读者做自己。事实上,李敖先生的不少观点我并不认同,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人的尊敬。
正如李敖先生所说,他的一生树敌无数,朋友不多。但不管是少数的朋友还是多数的敌人,应该都会承认他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有特点的人,一个有趣的人。
独立思考、有特点和有趣,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是稀缺的。
稀缺的人一个一个走了,我们这个世界怎么办?
李敖的特点深刻地反应在他的语言里和文字上。只要你读过李敖的哪怕一篇文字,都不会忘记他,你甚至会破口大骂:真是狂妄至极!比如:“我要是想佩服谁,就去照照镜子”,“如果我不是李敖,我愿是李敖第二”。
李敖的一生无疑是精彩的,只要看看他的身份就知道:著名作家,政治犯,诉讼大王;胡适的追随者,钱穆的学生,胡因梦的前夫,陈文茜的好友。每一个身份,都有令人遐想的故事;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身份,就有兴趣知道他所有的。嗯,他真的是一个喜欢折腾的白羊座。
除了嬉笑怒骂,快意恩仇,他还是一个著名的情圣。他有十多个女朋友,一个比一个漂亮。他的丈母娘比他还小几岁。他平生最喜欢17岁的女生,还把找女友的标准归纳为:瘦高白秀幼。
一个人的文笔好不好,读他的情书就知道。他写的情书让人酥麻,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流氓。
李敖先生是反旅行的。他从来不旅行,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看看照片就好了,为什么要亲自去。他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幻灯片、电影片、各种旅游的书那么多,要了解一个地方,太逼真的、太生动了、太仔细了,为什么要跑去看?不要去!
他继续批判道:今天很多年轻的、成年的或者退休的朋友,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旅游,到处坐飞机,到处住旅馆,去看这些山水风光,我认为他们看的还没有我看的多,至少他们知道的没有我知道的多。我有我这种土法炼钢的方式,配上现代的摄影科技,我觉得开拓我的视野,就是非常好的。看看照片就好了,东奔西跑去看什么呢?我们可以用更多、更好的照片,配上我们丰富的想象力,把它结合在一起,在家里面就可以卧游世界,不用东奔西跑了。
确实,对某些人来讲,就获取知识的效率来说,读书可能比旅行要高效得多,但是不是就深刻得多,或者记忆得更久呢?读书和旅行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为什么要割裂开来?就像你这顿饭的下酒菜是花生米,下一顿你想换成凉拌猪耳朵一样。如果你一直用花生米下酒,是不是没意思了很多?再好吃的东西也会吃腻的,最好换着来。
大多数人都有亲自去往某地验证所思所学的天然冲动。在电影《男人四十》里面,张学友饰演的林耀国和妻子从小就读过许多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词,但过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去过真正的长江。男人四十,生活的激情与年少的理想渐渐地随时间远去,只剩下无限的怅惘。当最后夫妻俩相拥而泣,林耀国说,如果再不去,很多东西就没有了。
我们亲自去往某地,哪怕见到与书本上一模一样的景致也不会觉得索然无味,反而是更加地坦然。如果发现了书本上没有的情景,更有兴奋不已的收获。正如李敖所说,现在的科技很发达,一副名画的资料google一下就出来,可为什么名画一旦展出,还是会吸引很多人前去欣赏?一首烂大街的歌,你可以搞到最好的音质,可为什么一旦这个歌手开演唱会,还是会有无数粉丝去现场助阵?我想这其中的心态跟去实地旅行是一样的。
我们去某个地方,可能是因为旅伴,可能是某种心情,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我们可能想不出具体要去的理由,但只要你抱着“我足够了解,却仍想去看看”的想法,那这个地方就是值得一去的。这是我们喜欢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之前李敖来大陆访问的时候,在北大做过一场演讲。当时李敖对大家说他从来没有去过法源寺,却可以把北京法源寺写得活灵活现。这是为什么呢?他一拍胸脯,自豪地说道:文学家嘛,就是干这个的!
是不是文学家都像他说的那样呢?当然不是。
毛姆一生酷爱旅行,海明威从非洲的青山里汲取灵感,村上春树更是长年累月地在欧洲各地旅居,并在旅行途中写出了《挪威的森林》等优秀作品。柏瑞尔·马卡姆虽然不是职业作家,也没有正经上过几天学,却因为在非洲、美洲、欧洲等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经历,提笔就写出了令海明威都羞愧的不朽作品《夜航西非》……
我看到很多喜欢旅行的作家一生灵感喷涌,却没有看到多少只沉溺书斋的文学家写出多少好作品。一个作家到处走走,自然会有素材,旅行和写作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这个时代的写作者,不应该都是在路上吗?
仔细思考李敖先生的旅行无用论,我觉得他反对的并不是旅行,而是肤浅地、无头苍蝇似的旅行。你也可以不旅行,但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相对于打卡式的炫耀旅行,不旅行才是最好的旅行。对于这样的人,李敖大师当然要说的是:菜驴东奔西跑,高手卧游天下。
“我不羡慕别人的年轻,我只羡慕去年的我或上半年的我。”
大师走好,世界交给更年轻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