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必剑走偏锋

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至今还未发现有一种比中庸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运动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避走人生偏锋,懂得交友精髓,得意失意皆从容,凡事先寻因再求果。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即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 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人若未领悟中庸之道,有时容易激进犯错。所以,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境界还是应属中庸之道。

清代学者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就是这种中庸的生活哲学的最佳写照。这首诗气韵贯通,文笔流畅,颂田园,写人伦,叙情趣,论时弊,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国人自古以来那种中庸生活的理想很美妙地表达了出来: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一个明智的人,他能从事物的不利中看到有利的一面,并始终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天总是公平的,在这里多给你一些,就会在其他方面拿走一些,所以得失无需看得太重,所谓福祸相依无非也是这个道理。
中庸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既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将心态调适到平和之处。
天地寂然不动,富贵名利成空,既然已经明了生命的本质,人生又何必剑走偏锋?
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道家始祖庄周,把中庸与和的重要性发挥到了极致,主张要天和、人和、心和。而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也提出,处世要讲究情理并用、恩德兼用。讲道理要讲轻重,做事情要先用人,看能不能通融、接洽。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方法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
孔子云:“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过对儒家诸多言论和著作的学习,就会发现无论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等都是儒家十分推崇的古代圣贤。这些人既是领袖人物,也是笃行中庸之道的典范,他们的许多行为确实值得我们效法和学习。

最后以文兆的《巴峡闻猿》结尾
依棹望云际,寥寥出峡情。
心如无一事,愁不在三声。
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
何人同此听,彻晓得诗成。
正如宝积禅师曾言,“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