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自我提升好文推荐

不经磨砺,怎成大器|跟圣人曾国藩学做人

2018-05-16  本文已影响76人  帅蝈
不经磨砺,怎成大器|跟圣人曾国藩学做人
曾国藩箴言:
天下没有天生的人才,也没有生下来就懂得的道理,但凡人才大都是经过艰难困苦磨炼才成为出类拔萃之人的。

一、处乱不惊

曾国藩曾说:“君子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意思是君子在面对大的困难从不畏惧,看到闪光的刀刃放在面前就像没看到一样。

  人如果不通过不断的磨砺来提升和完善自身,就会让自己私欲、情欲变得膨胀,从而让自己的意志变得软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得以浪费,而妨碍自己事业的成功。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不断磨砺自己、不断调试自己以外,别无他途。这需要做到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身必兼治、培养浩然之气。

  大家知道,世界纷繁复杂,许多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曾国藩认为,面对这错综复杂的环境,做大事者必须善于处理变乱。

处理变乱的基本点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多变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二是要跳出思维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看问题,不怕突发的事变。
三是要临变不惊,临乱不慌,处理变乱要有恒心,有决心,有勇气,不能手软心慈。

四是应当多注意总结、分析,在变乱发生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至于事到临头,还不知如何应付,这样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

五是面对变乱要积极地寻找处理变乱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择路,措手不及。

不经磨砺,怎成大器|跟圣人曾国藩学做人

李允则,是宋朝的一个将军。有一次,他在军中举行宴会,宴会上他和宾客们尽情地喝酒玩乐。这时候,军中的甲杖库不知怎么回事失火了。哨兵马上告诉李允则失火的事情,但是他却充耳不闻,仍然和宾客饮酒作乐。过了一会儿,士兵们同心协力地把火给扑灭了,并报告给了李允则。酒席散了之后,李允则派人拿着他的文书秘密地前去赢州,在那儿他让手下人用茶叶箱子装载武器并运回了军营。不到10天,甲仗库里的武器又给补全了,但是军中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情。不久之后,朝廷中有人弹劾李允则身为军中统帅,却不及时救火。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他向来能够兼听,看了奏折之后就说:“我想对这件事情,李允则一定有话说,我们先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吧。”于是就把李允则叫了过来,李允则解释说:“甲仗库向来防火措施非常谨慎和严密。但是我们刚刚开始举行宴会,那里就发生了火灾,所以臣以为必定是有内奸故意纵火所致。如果我马上去救火,就中了他们的调虎离山之计,到最后损失的就不仅仅是甲仗库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在发生突然的事变时,应当要保持冷静,临危不乱,细心分析情况,并随机应变,才能转危为安。不然的话,越是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越会导致无法预计的损失。在上面那个例子中,如果李允则一听说失火,不想想事情的原委,就连忙下令大家一起去灭火,到最后,就会中了敌人的圈套,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产生。但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分析失火产生的可能原因,随机应变,掌握了事态发展的主动权,最后使得敌人的计谋没有得逞。

  一个身有大任的人面对突然变故必定能沉得住气,遇变不惊。并且还能冷静分析事情的原委,及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在突发的事变来临之际,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使人作出正确的抉择,而且只有冷静的心境才能使人进行正确的思考。如果没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随机应变及时正确抉择的能力。因此只有锻炼自己成为一个遇到突发事件还能冷静思考的人,才能使自己虽然处在变幻莫测的周遭环境中,还能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决定。

不经磨砺,怎成大器|跟圣人曾国藩学做人

二、忍辱谋远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在客观环境于己不利时,要有“挺”的精神,挺不住,就只能做老二,难做老大;挺得住,就会由老二的位置,升到老大。

  刘邦和项羽在称雄争霸、建功立业时,其实就是在“挺”上见出高下、决出雌雄的。这是一种“忍”功的较量。谁能够“挺住”,谁就得天下,称雄于世;谁若刚愎自用,小肚鸡肠,谁就失去天下,一败涂地。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胜利,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刘邦可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以容忍,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死,可悲可叹!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客观环境于己不利时,或在自身条件不及别人时,我们首先要先忍住,以忍谋远,以忍为退,以退为进,才能成就大业。

  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赶快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在那屯积的粮食先弄到手。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溜出来见刘邦,告诉他与其围城与攻城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劝降封官,这样就可以化敌为友、放心西进,先入咸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

  刘邦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刘邦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好酒好色。当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抢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时,刘邦自己也曾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天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但在部下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了贪图享乐的念头,下令封了仓库和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霸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就使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些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20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他的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项羽一进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的金银财宝,掠取宫娥美女,并带回关东。相比之下,他怎能不失人心呢?刘邦在整个与项羽的作战中,采取以忍为谋,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他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坚忍,反映了他的谋略,该忍时就得从长计议,从而成就大业。

  他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坚忍,反映了他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不经磨砺,怎成大器|跟圣人曾国藩学做人

三、坚持己见

  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实行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很少有人在众人的一致劝说下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动摇,虽然到最后很有可能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而大多数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那些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相信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且坚持到最后的人一般都具有比别人更加强烈的自信。他们对所做的事情有独到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因而能够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结果来。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曾国藩的性格可以说比较固执,自己认定的事情别人再怎么说也不会轻易改变。他的这种坚持己见的性格使他在某些事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某些事情上也让他吃了很多苦头。

  曾国藩倔强固执的性格多表现在他带兵打仗上。曾国藩刚开始兴办湘军水师的时候,接二连三打了几次败仗,先是在靖港败给了太平军,后来又在湖口第二次败给了太平军。当时的幕僚劝说曾国藩放弃整办水师这支水上作战部队,但是他都没有同意,而是顶住各方的压力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后来终于遇到了一个良机,得以重振水师。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奏朝廷提兵去长江下游攻打太平军。在军队驻扎地址的问题上,他坚持选祁门为驻营之地,认为这里连接赣、苏、浙三省,方便军队的互相照应。其部下李鸿章提出“祁门地形如在釜底,殆兵家之所谓绝地”的意见,坚决反对曾国藩让军队驻扎于此。但是曾国藩始终坚持己见,等到亲自到达驻扎地点,看到所驻之地真的如李鸿章所言,并不具有兵家驻扎的有利地形,而是只要被阻挡住东西大道就变成了一块“死地”。但是曾国藩还是不肯改变自己的决定,可见他的固执真的不是一般的,而是像俗语所说的是:不撞到南墙上是不会死心的。

  后来,因为此事曾国藩和李鸿章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各自有了心结。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李鸿章最终取代了曾国藩在朝廷中的地位,被清朝统治者作为了一枚牵绊曾国藩军事力量的棋子。

  由于曾国藩选择军队驻扎地点的失误,使得后来在战争中,祁门大营被太平军包围,十分危急,而另一边湘军合围安庆也还没有成功,黄德的战况也十分危急。当时很多人都劝曾国藩舍弃一个地方而保全另外两个地方,也就是撤除那支包围和进攻安庆的军队,用来支援祁门和黄德。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这么做,毕竟祁门的危险是由他的决策失误并且坚持己见而一手造成的,为了面子,他也要硬撑。不过,湘军的实力还是不可小视的,曾国藩没有撤掉对安庆的包围,最终很快攻下了安庆,而祁门和黄德的危险也得以解除。

  后来,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兵攻打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很多人认为南京方圆百里,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前面几次清军的攻打就都失败了,都劝曾国藩不要用围攻的方法去破城。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接受别人的意见,而是下令大军将南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使南京成为了一座孤城。最终被湘军攻下,给朝廷立下了大功。

  曾国藩也很清楚自己这种固执的性格。他曾自作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对自己的这种性格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坚持己见是一个人刚强的表现。坚持己见并不表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是表示有自己的主见,对别人的话有选择地听取。他府中的幕僚有400多人,其中有很多有才之人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很有名气了。如果曾国藩真的是那种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忠言的人,想必这些有才之人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辅佐他。我们知道,曾国藩非常讨厌软弱无刚之人,这与他的祖父星冈公从小对他的言传身教有关,坚持己见说明了一个人可以自强自立,而不是事事都要看别人的意思。

当然,坚持己见并不是好坏不分,刚愎自用或者骄傲自满听不进去良言,而是有自信,能够自强自立的表现。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在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上,我们都要有自己的主见,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更应该能够为自己的事情作出最终的决定。你认为对的事情要坚持,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不经磨砺,怎成大器|跟圣人曾国藩学做人

四、百折不挠

  曾国藩认为自古以来圣贤豪杰以“难禁风浪”为大忌。司马迁在其表明自己志向和决心的《报任安书》中也总结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可见,古来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痛苦磨难才得以成就大事业的。

  曾国藩自谓一生坚韧倔强,从来不肯轻易认输。他认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又说:“太柔则糜,太刚则折,刚并非就是暴虐,强矫而已;柔并非卑弱,谦退而已。”他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这样才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才能在逆境中坚韧灵活,百折不挠,最终转危为安。

  在带兵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的最为突出。他向皇帝的奏折中“屡败屡战”的说法就表现了他的坚韧、百折不挠,连皇帝看了都不再责备他总是打败仗,而称赞他为国尽忠的一片苦心。

  曾国藩刚开始带兵的时候,只具有一个籍侍郎的身份,官位小不必说,不仅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还常常要受地方官员的轻视。当时的他没有地盘,在地方上做不了主,也没有朝廷派给的粮饷,做什么事情都要看别人的脸色,但是他是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事情只要自己觉得对便为之。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很多地方上的贪官污吏。比如说他组织地方上的绿营军队和自己的团练部队一起会练,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属于地方巡抚直接管辖的绿营军官为了能够逃避那种在三伏天还要操练的痛苦,根本不买曾国藩的账,反正又不是他管辖绿营军,所以就不听曾国藩的指挥。曾国藩也不是好惹的,就给了带头不听命令的人一顿打,当然那个军官就告到了上级那里。地方的官吏早就看曾国藩不顺眼了,就向皇帝递了个奏章,声称曾国藩虐待士兵。

  后来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的初期战役中,屡屡战败,几乎是打一场就败一场,他好几次都想自杀,幸亏被救了下来。而朝中的情形也不乐观,大臣们对他加以嘲笑,而那些言臣也趁机对他恶言相加,纷纷上奏请求免除曾国藩的军权。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形下,曾国藩并没有屈服,他上奏皇上表示要屡败屡战,得到了统治者的信任。官场上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和与太平军的艰苦作战,更加激发了他坚韧的精神,也使得他的身心得到了更多的磨炼。他曾经说道:“李申父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中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起吞下去的。”正是由于具有了这种百折不挠、越战越勇的精神,曾国藩每次都能从逆境中走出来,最终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很多人想知道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在成功之前无一不是经历过种种的磨炼的。而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前进时候的艰难险阻,不要悲观丧气,而要相信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是上天用来考验我们和培养我们的能力的,只要我们发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就能成功地实现我们的理想。

不经磨砺,怎成大器|跟圣人曾国藩学做人

五、刚正不阿

  曾国藩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从小读四书五经长大,又对中国传统的古文,历史中的二十三史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是个正统的儒家弟子和士大夫,因此在他心中总是以立德立言立功为自己一生的最大追求和最高境界。曾国藩既然有着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也就不免有一些与现实社会特别是腐败的官场格格不入的思想和行为。

  在曾国藩刚入翰林之后的几年中,可以说是他仕途不太顺利的一段时间,原因就是他不懂得阿谀奉承,巴结权贵。曾国藩为人刚正不阿,但是在他看清楚自己前进路上应当有的态度时,却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情,但是却还是在他的为人处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来,为了能够做到不为官场中的权力斗争所牵连或者被人暗箭中伤,他在吃了很多苦头之后就学会了明哲保身,这也使得他懂得了一些官场上的为官之道。对于需要结交的人他会间接或者直接与其结交,有时候朝廷中的帮派争斗的厉害,哪一方也不能得罪,而他却能做到和每一方都能和平相处,甚至交往甚密。所以在曾国藩做官的时候,虽然朝中掌权的一把手换了好几次,彼此也都政见不同,但是他却能和每一批当权者和睦相处,在换届的时候官位不降反升,始终是朝廷的重臣。这虽然与他统领着湘军,朝廷不得不依靠他这支力量之外,也与他懂得官场中的生存之道是不无关系的。

  能够做到这样,曾国藩不是靠着阿谀奉承来达到的。阿谀奉承的人也许会得到一时的得意,然而,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人对阿谀奉承的人是很鄙视的,就算是被奉承的人,也知道这种只会奉承自己的人靠不住,他会奉承自己也就会奉承别人,何况在官场上的人更是阅历丰富,城府极深的,所以阿谀奉承的人不会在官场上得到长久的仕途顺利。也不能说曾国藩是靠着刚正不阿做到自己仕途的一帆风顺的,虽然他确实还算得上是刚正不阿,但是他也懂得随机应变。刚正不阿让人尊重,在官场上却也不能长久地使自己的前途一帆风顺。但是刚正不阿加上随机应变既能让一个人获得应有的尊重,也能让一个人不因为太刚而易折。

  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看不过去咸丰皇帝赏罚不明、乱服丹药、朝政混乱而上奏了一封直接批评咸丰皇帝的奏章。这不可谓不刚正。从古至今,有胆量不怕灾祸直接批评皇帝的人不多,唐朝的魏征算一个,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还算是个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明君,并且还有长孙皇后这个贤内助常常帮魏征说话,不然魏征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魏征的刚正不阿和敢于直谏,由于遇到了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赢得了当权者的尊重和时人的好评,在他死后唐太宗还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谓获得了善始善终。

  然而曾国藩当官时的情形远不能和唐太宗时期比较。但是曾国藩处于为人臣子的一番热心和忠心使他甘冒天下之大不讳,直接上奏章批评咸丰皇帝和朝政。他也可能想过自己的一番好心会成为自己冤死的原因,然而他可能更加相信的是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能够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接受自己的批评,从而悔过自新,好好治理天下。这时候的他可以说还是很天真的,最起码心中还对皇帝这个神圣的天之骄子怀有很深的期望。但是,结果是,咸丰皇帝看了他的奏章之后大怒,欲治其罪,最后还是在军机大臣等多人的劝说下,咸丰皇帝才对外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并且褒奖曾国藩的忠心和苦心,做了一个很贤明的样子。但是对于曾国藩的谏言,他却一句都没有听进去。曾国藩后来自然也有人告诉他皇帝对自己这次的上谏的真实态度,并且劝诫他以后不可再如此冒昧行事;而从咸丰皇帝一句批评也听不进去的结果来看,曾国藩也确实泄气了。从此以后,他接受了这个教训,再也没有也不敢批评皇帝和朝政了。

  曾国藩是个刚正不阿的人,这个不可否认,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固执和认死理的人。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刚正不阿对自身或者自己的前途有不好的影响时,就会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他不像宋代的包拯,虽然也同包拯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却没有那么固执。有人说这说明曾国藩是个趋炎附势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自己的良心,没有勇气去维护自己的观点,但是曾国藩的改变以适应形势是随机应变,他没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是用一种更委婉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咸丰皇帝不听忠言,并没有使得曾国藩日后成为了一个谄媚的小人,专拣皇帝爱听的话来拍马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直在不断地为朝廷效力,办团练,治湘军,清剿天平天国,掀起洋务运动,他只是换了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为朝廷尽忠。

不经磨砺,怎成大器|跟圣人曾国藩学做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