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媒体=?

报纸的未来,由一位前辈的离职说起

2015-08-10  本文已影响63人  蓝印花

报纸的未来什么样?(8月9日)

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一位同事离职,另一位同事写文回忆往昔。报纸这个行业,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与梦想。在急速衰落的今天,不断有传统媒体人离开的消息,也不断有各种文章说媒体人转型。每一次都让人觉得是一个时代正在远去,叹息在新媒体的强大攻势下,阵地不保。

没有哪个行业可以一直繁荣,技术的变革总会带来一些料想不到的变化。一向以时代风向标自居的媒体人,不会看不到这个变化,只是没想到来得这样快。在还没有做好迎战准备时,枪声已响。

有人说:没有哪个行业像报纸一样自己唱衰自己。我倒觉得,是因为新闻人灵敏的嗅觉让他们发现了危险,可惜的是,种种原因让应对来得那样慢。从唱衰到真的衰落,不过一两年时间。

我相信这只是一场变革,不会导致报纸的消亡,大浪淘沙会留下那些真正好的报纸。这场变革不仅仅是载体、渠道的变革,我相信从生产方式、组织架构到发行方式、盈利模式都会有彻底的改变。

报纸作为一张新闻纸,核心的竞争力在于获取信息、甄别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轮厮杀过后,留下的会是真正做好内容的那些。说来,其实蛮期待那一天的,面对庞大信息量产生的焦虑感会减轻很多吧。

开一下脑洞,说一说我能看到的报纸的未来:

1、生产方式:由传统的记者采写成稿变革为编辑组稿、成稿。

每位用户都是信息源,都可以参与稿件的采写、选题的策划,由具有专业能力的编辑负责信息真伪的甄别、将信息组成稿件。当然,关键的信息、重大的报道仍由报社专业记者采集。

举个例子:某省级报纸要做一个专题,全省各地今年楼市状况扫描。以往的操作方式是记者去各地搜集信息或者至少也要电话采访当地相关部门。现在,可以由读者自发提供一手信息,记者、编辑做甄别后组成稿件。人力成本降低,可获得的样本数目增多。

2、组织架构

平台式,支持记者编辑个人化品牌的打造。传统媒体最大的财富应该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种人才,要用好这份财富,就要最大限度地支持个人的成长。平台要提供的是发展的空间、整体的营销造势、资源调集与分配。

要完成一个调查报道,单凭个人力量很难做到,这个时候平台的资源调集能力就要发挥出来。报道出来后,记者很大可能被人熟知,这时就要重点打造记者的个人品牌。好的写作者是会吸引粉丝的,也就是固定用户。平台上这样的作者越多,平台的综合影响力也就越大。都说互联网时代,人们要看到一样东西的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3、发行方式

精准,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一大好处。报纸从薄变厚,现在是再变薄的时候了。根据不同的人群发送不同的内容。

网络发行是重要渠道,更容易精准送达。

至于纸这个载体,我觉得完全不必为他惋惜太多。依然会有热爱纸质阅读的人,但记住,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于信息的处理。只要能传播信息,通过什么载体有什么关系呢。

4、盈利模式

这些年,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几乎没有靠发行赚钱的了吧。所采用的广告模式现在遇到了严峻挑战,广告投放的渠道多了(连12306的APP都有广告),新媒体又吸引了很多资金,报纸版面也就不值钱了。

广告未来还会不会是报纸的收入来源?我的观点是,一定还会是,情况甚至可能会比今天更好。好的内容会吸引优质读者,优质读者自然会吸引广告商。今天的情况实在是有点乱,报社联合商家搞策划、搞活动,做电商,度掌握不好,都是对品牌的一种伤害。相信经过淘汰之后一切将回归本质。

直接为优质内容付费,也会是一种盈利模式。类似于微信、微博的打赏。像现在的视频网站,如果不想看广告,可以开通付费会员,报纸也可以,如果不想看广告,多付一点订阅费。非固定订户,还可以单篇打赏。

回到同事的离职上来,其实我觉得不必伤感,任何一个行业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尤其当今世界,想做媒体,真的不必囿于一张报纸或一块屏幕。说不定出走一遭,未来会融合得更好。所以我说,可以看做是一次出走,也未尝不是一次回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