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难”古诗词欣赏
近年来被人们热议并经久不衰的“养老难”新话题,其实是一个早就议得冰冷了的老话题,只不过它是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训示语形式,贯穿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因为在过去五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由于国家政权不属于人民,所以便没有替人民承担养的老责任。
然而,今天与过去五千年则不能同日而语,因为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把国家政权托付给了人民的政府来代管,所以“人民养老”从此便成为了人民政府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是义务)。也正因为历史发生了如此的沧桑巨变,今天的老百姓才有权利来理直气壮地舆论监督、检查人民政府的“养老”社会福利工作做得好与差,并有权提出意见、建议甚至严厉批评。
(选用百度图片)今天我们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仍能读到大量“养老难”这一话题,特别在古诗词中尤其多。
比如,至今我们闻名仍有如雷贯耳感觉的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她亲历靖康之变,目睹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饱尝漂泊动荡之苦,到了老年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养老难”,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述说晚景凄苦的大量“养老难”词章。许多读者问“哪句诗词最能表现李清照的晚年”?我认为当数她的词作《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不过,要想透过她的词作而对她的“养老难”产生感同身受效果的,恐怕还应是她那首经久不朽的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过若问史上最为深刻、最具艺术感染力、最能真实地描写出“养老难”所形成孤苦无依、凄凉晚景的诗词作品,我认为非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莫属。
我深信,今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人们,特别是那些贫穷知识分子老人们,倘若重读此诗,再与他们儿时、青少年时或壮年时读此诗的心得相比,或许才会产生“过去算是白读了,而今才真正读懂了诗中所抒发出‘养老难’感受”。于是,今天的老人读者,才会如此的感同身受,并刻骨铭心。
(选用百度图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原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也许,不曾研究过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经历的读者,可能会认为他这样伟大的诗人,一定过着非常安逸的生活;或身居华屋,或锦衣玉食。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杜甫有诗句:“文章憎命达。”其意思是说,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此诗句显得极其悲愤!因之,他那数量众多、脍炙人口的传世精品诗作,恰恰正是他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生活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好歹他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他对茅屋很满意,将其爱称为“浣花草堂”,并打算在此长住下去。
成都的政局倒是暂时稳定了,杜甫也由飘泊转为定居,他的心情也就随之逐渐愉快起来。于是,他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童仆来城市,瓶中的酒还。” 等描述日子优裕舒适的名篇佳句,相继问世,脍炙人口。
可是,惜乎他在“浣花草堂”仅安居了一年多时间,虽然避开了政治上的狂风暴雨,却碰上了自然界的狂风暴雨......呜呼!老天似乎专门要欺负他这穷诗人:到了八月,一阵肆虐的秋风吹走了他“浣花草堂”屋顶上的茅草,大雨倾盆而下。杜甫长夜难明,感慨万千,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在这首诗中悲伤地诉说:“南村的一群儿童竟然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忍心这样当着我面做贼抢走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流露出了他“养老难”的悲情!
可是,他接下来又问:“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不被风雨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的房子,用来庇覆天下贫寒的读书人?我宁愿自己受冻也要让他们一个个开颜欢笑呢?”展示出了他那人道主义的博大胸怀,抒发出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议至此,我禁不住要联系现实中国现实社会的“养老难”,并进行反思。吟哕今天的中国,不是已经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吗?中国的富豪们不是已经一泼接着一泼地拥入西方列强诸国的购物场所,在那里花钱如流水,买豪宅、豪车、高档奢侈品、黄金珠宝饰物从不讨价还价,都把西方各国的富豪全惊懵了吗?可是中国社会却何以会因“养老难”而怨声载道,还有那么多的“杜甫”在悲呢?有官员答曰:“都怪老龄化来得太猛。”
其实,在当今的西方各富裕国家,不是同样也面临“人口老龄化来得快而猛”么?可是他们的“养老难”悲声,却不如中国的高亢呢?这也值得反思。
资料显示,美国将老人的标准定为65岁。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近年公布的统计和预测,美国65岁以上的老龄公民为3500万人,占人口比例的12.4%;预计到2030年,美国老龄人口将急剧增加为7000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增至20%,即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白发苍苍、依赖社会保障制度和自己退休金生存的老人。
资料显示,美国人退休之后的生活方式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型。如果身体不错,生活能够自理,老两口则完全可以独立生活,不依赖任何人;如果身体不好,就需视情况雇人帮助照料饮食起居。雇人的种类有钟点工、白天工和全日工等。美国老人依靠子女照顾生活的极少。
二是集体照顾生活型即老年公寓型。这种生活也属于独立生活方式范畴之内,但比独立居住又方便很多。居住区一般提供午餐或午、晚两餐,因此就免去买菜做饭这一生活中的重大负担。同时,居住区内的交通、游泳池、医疗点、银行、便利店、理发美容店、洗衣店、打扫房间和安全保卫服务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而且美国凡是居住公寓楼的住户,对公寓内所有的保健和运动设施的使用都是完全免费的。
三是到养老院生活型。一般来说,到养老院生活的老人大多身体状况较差,需要专门人员照顾护理。在养老院生活有点像长期住医院,但以养老生活为主。在这里生活起居每日有人专职照顾,并根据需要进行医疗和体质甚至是肢体、语言功能训练。这类养老型,收费往往不菲。
支付这些养老费用,主要是由老人自己和家庭、保险公司以及政府三者共同承担。养老机构也有经营性质和慈善性质之分,但绝大多数属于经营性机构。如果一些穷人付不起费用,他们也可以申请政府的救济计划享受养老待遇;如果家庭资产用完了的,他们也可以申请得到政府救济金来养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在养老方面投入十分巨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2003年政府为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的拨款分别高达2300亿和260亿美元。
为什么美国的财政再穷也不会穷了养老呢?据我所知,这是因为美国政府把大量纳税人的钱拿去保障养老费用的补助去了,而不是用压减养老补助的办法来保证向政府工作人员发薪水。最铁的证据是众所周知的“美国政府关门事件”,即去年美国财政因“差钱”,造成了白宫政府一度关门的笑话。但奥巴马总统和全体白宫文武百官,仍在无薪水可领的尴尬情况下照常上班,履行着他们的人民公仆职责,照常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于是,我反思之,再反思之,三反思之,继而便大胆预言:那个建国历史仅有三百多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却能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他们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还不止一次地包揽过三大科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可是,尽管他们如此之牛逼,但再等上若干年,他们也休想涌现出一个中国式的伟大诗人杜甫来;而且更无人能写出充分表达“养老难”的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作。
最后,要荣幸地引用新浪论坛一好友赠送我的金玉良言,作为本文的结语:“不管你有多么真诚,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谎言。不管你有多么单纯,遇到复杂的人,你就是有心计。不管你有多么的天真,遇到现实的人,你就是笑话。不管你多么专业,遇到不懂的人,你就是空白。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没有遇对人。所以, 不需要解释,做个好人,做好的自己!”